当前位置: 首页  >  

苏丹:开阔的视野 丰富的人生

发布时间:2017-06-2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与苏丹相识20 余年,亦师亦友,经历从老师到同事,从治学样板到院级领导等多个阶段。再加上他是我加入民进的介绍人,且是同一个民进基层组织的会员,让我有更多机会从不同的维度去了解他,认识他。我眼中的苏丹,是一个立体的人,多面的人。他对艺术和设计抱有无尽的情怀,对自己的专业付出艰辛的努力,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担当和责任,对民进组织衷心热爱,对民进的工作更是满怀激情、尽心尽力。

  治学三“术”

  作为知名的设计师、设计评论家,苏丹的治学方式自成体系,且方式独特。想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1.偷•闲

  现在的大学教师,时间是最难自己掌控的东西。复杂的管理机制之下,老师的身份并非外界想象的、如象牙塔中的精神游历者那般单纯。授课、科研、写作、会议、家事、琐事等,每天面对繁杂的事务,纯粹的治学时间经常难以保障,许多老师疲于奔命。苏丹身在这种体制之中,能举重若轻,成绩斐然,自有其独到之处。有道是:枕上、马上、厕上,会偷时间,是苏丹老师的本事。我们经常在一起出游或开会,偶尔,盯着他的眼神看,能感觉到其在游离,似乎若有所思,嘴角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此时他的思考可能已经超越了话题的深度。看苏丹的许多随笔文字,多数完成于飞机或火车上。学生也经常要收集他随手画的一些“废纸”,那可能是一个设计方案,或是某个文章的草稿。“闲”在当下社会是很奢侈的词。如何闲?也是苏丹的治学技巧。不管是旅游、饭局,还是在郊区的工作室“放空”,他总能从别人不注意的细碎事物中找到可以思考的问题。让“闲”变得有意义,所谓“一叶知秋”,“管中窥豹”,对于苏丹来讲,驾轻就熟。时间在苏丹这儿被放大了,十几年间,数十万字的写作,数十次的策展,数十个项目,这位“闲”人,分身有术,事半功倍。

  2.借•构

  现代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已经不是闭门造车的年代。边界开放,交叉渗透是大趋势。反观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很多人并不太在意行业发展的问题,眼前的项目似乎更诱人,有些层面甚至还有画地为牢的嫌疑。苏丹很早就看到本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缺乏系统清晰的理论体系建设。职业设计师忙于应对市场需求,无暇思考行业发展的未来。肩负思考职责的院校也被市场需求裹挟而过于重视服务实践的技能培养,行业的潜在动力不足了。如何摆脱困境?苏丹老师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借”与“构”。

  建筑学出身的他深知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渊源关系,也清楚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要走出自己的道路,借鉴建筑学的宏观思维素养,思考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联,以人文和批判精神审视环境艺术设计,提倡设计的环境意识,并以此构建环境的审美价值。

  此环境不是物质性的,而是超越物质和形态的精神家园。他试图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定义空间环境的属性。这条路是饱受质疑的,许多业内人士不理解苏丹在想什么。因为,他的野心远远超越了传统设计思考的范畴,形态、材料、功能、技术不过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躯干,依附在建筑设计方法体系上的“整形术”罢了。建立空间的灵魂是设计最为迫切的。从当代艺术、人文、社会发展的多角度借鉴理论营养,是建立空间价值评价和判断的基础。

  3.开•合

  有时候,我们会搞错一些关系,比如,“设计改变生活”。此话并不准确,其实,设计改变不了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改变了设计。改变生活的能量是人类的不断思考和批判。失去思辨能力才是最可怕的,缺乏思考的设计不过是虚假生活的伪装。不断鞭策自己在更开阔的领域里思考,是苏丹老师近些年进步的基础。早早跳出“设计”的诱惑,从艺术批判和人文精神的角度俯视设计,使得苏丹超越设计师的称谓,更像一个文化的行者。不论是讨论艺术事件,还是课堂教学,亦或是从事设计,他都是在试图解决人如何进步的问题。他上设计课,经常用艺术家创作的案例指导设计思考,用社会学的视角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再以人文精神的高低评价学生的设计成果。他做设计实践,经常会给出一个非常规的思路,给业主上一堂醍醐灌顶的头脑风暴课。他从事艺术策展,也总是另辟蹊径,挖掘有思考的艺术家,几年后,这些艺术家基本都蜚声国际。

  以一个超越职业和技能的高度审视设计,使苏丹在设计、艺术、教育领域成绩卓越。得益于他“不正经”的工作方式,他思考的空间很“开”,使不拘一格的灵光不断闪现。同时,也给人留下“不务正业”的口舌。对此,他不以为然,乐在其中。因为,他从中真正体会到思考和创作的快乐。其实,在多种领域的边缘奔跑的苏丹始终没有离开环境艺术设计的本体,他的几本著作《意见与建议》《工艺美术下的蛋》《迷途知返——中国环艺发展史掠影》,都是在思考这个专业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的思路。

  党派情怀

  苏丹2008年1月加入民进,同年12月,我经他介绍也成为民进的一员。之后的7年多时间里,我见证了他在党派事务中的才干和付出。

  1. 引贤纳士

  艺术家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自由、个性、桀骜不驯,在政治选择上亦是如此。而苏丹能够毅然决然地加入民进,是对民进政治纲领、奋斗目标、文化价值的一种极大的认同。作为一名民进会员,苏丹处处以身作则,尤其在会员发展方面,更是身体力行,成绩斐然。在2008年至2015年8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介绍26人加入民进,为民进的会员发展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民进清华大学委员会来说,苏丹的加入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是清华民进在美术学院发展的第一人,也是之后其他9名美院会员的介绍人。2013年9月,清华民进美术学院支部成立,委员会的会员发展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可以说,没有苏丹老师就没有清华民进美院支部。如今的美院支部,10名会员中,有2名教授,8名副教授,1名院级负责人,2名系级负责人,平均年龄47岁,会员各个业务精干,成绩突出,有活力,有热情,一度成为清华民进对外宣传的典范。一位又一位优秀艺术家愿意追随苏丹老师的脚步加入民进,除了对民进的向往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对苏丹老师的敬重与信任。

  2. 艺术先锋

  苏丹自入会以来,凭借自己在艺术领域的资源优势,为清华民进这个以理工科专业教师为主的基层组织提供了更多了解艺术、接触艺术的机会,为委员会打开了一扇缤纷多彩的艺术之门,使得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的会员之间产生了更多的思想碰撞,进行了更多的智慧交流,这也成为清华民进愈发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原因。

  2009年5月10日和2014年10月26日,苏丹老师两次邀请会员到其位于怀柔沙峪口桥梓艺术公社的工作室参观,并带领大家参观了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刘亚明的工作室。会员们第一次欣赏到长16米,高2.8米,由160多个人物组成的史诗性巨型画作。2012年12月1日,苏丹邀请会员参观798艺术区以及他策划的环艺文献展,让广大会员对“环艺”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与了解。在苏丹的感召下,其他美院会员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更是不胜枚举,魏二强的雕塑讲座、聂跃华的画展、李天元的作品欣赏、环铁艺术区的交流与参观等等。可以说,委员会的每一次艺术活动更像是科学与艺术的对话。

  3.率先垂范

  苏丹自从加入民进以来,组织师生承担了大量清华民进的设计工作。2009年初,为委员会设计了《清华民进》会刊的封面,并从第6期开始一直沿用至今。此外,委员会的会标、《翰逸清华》的封面、捐赠的铜牌、捐赠证书、赠送交流单位的礼品等等,一切与设计有关的工作,都由他负责,交给美院的老师完成。每年年会,苏丹还自觉承担起沟通、协调年会场地的重任。正是他的努力,才保证了委员会2012-2014年连续三年的年会能在美术学院举行。委员会举办了两届善品拍卖会,每一次拍卖,苏丹老师都积极举牌应价,今年更是一举拍下了三件物品,总金额也是会员之最,其奉献之心令人感动。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责任,苏丹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市委委员、民进北京市委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积极通过各级政治协商会议、多党派座谈会、撰写信息或提案等方式建言献策,反映自己熟悉的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自2013年5月31日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苏丹带领文化艺术委员会在参政议政工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报送信息的数量逐年增加,信息的质量也逐年提高,多次受到民进北京市委的大力表彰。

  如今的苏丹身兼数职,按说已经忙碌不堪。但他能够举重若轻,从容应对,可见他的生活是丰满的,与当今社会许多扁平化的专业人不同,他是立体的、多面的、社会的人。他还在各种领域穿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思考人生的起点已不是“设计”,不是所谓专业,而是触动人深层神经的东西,是一种能推动社会和文化进步的力量。而在民进组织里,经他推荐的人才也正在为组织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他的努力和付出正在成倍的放大!

  (作者系民进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作者:崔笑声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