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谢元鲁:把论文写在大地之上

发布时间:2017-06-21  来源:

放大

缩小

  时光已经过去了八年,但每当我去到今天已闻名全国的成都三圣花乡,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绿荫掩映下,鲜花簇拥中的农家乐中兴高采烈地喝茶、餐饮、休闲时,总会从内心升起由衷的满足感:因为这一块成都市民心中的热土,凝聚着我当年参与策划和建设的心血。

  那是在2003年的上半年,当时我刚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被聘为成都市科技顾问团的顾问,又是锦江区博士顾问团的成员。当时成都市打算在成都东郊的乡村地区,搞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试点。锦江区乡村位于成都的东南郊,面积约10平方公里,农村人口3.7万人。地处城市通风口绿地,按城市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土质系龙泉山脉酸性膨胀土,农民形容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农村处于“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境况。如果开发定位不准,很容易形成“城中村”。如果发展路子不对,农民就不能脱贫致富。如何为农民市民化创造条件,尤其是解决他们成为市民后的生计与出路问题,就成为当时讨论热点。

  几经思考,市委、市政府认为,随着成都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历史传承下来的休闲生活习惯,城市居民休闲消费快速增长。在公休日、节假日,有相当比例的城市居民都选择到周边郊县风景区或农家乐、度假村进行休闲娱乐、休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决定在锦江区三圣乡地区,搞一个利用开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的试点。当时在市科技顾问团和博士顾问团中,我是唯一从事旅游研究的专家,所以如何配合政府决策,开展创新思维,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打造乡村旅游的策划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了。

  其实当时能够参加三圣乡乡村旅游的策划建设工作,是与我在锦江区博士顾问团中,对锦江区未来的发展,包括乡村地区的开发提出的许多建议有密切关系。早在2002年下半年,我就撰写了关于锦江区核心竞争力的确立与开拓的建议,向锦江区委、区政府提出,成都市各区县现在都处在对自身特色的重新定位之中。锦江区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包括园艺与旅游业。因为当时三圣乡的花卉种植面积与鲜切花的产量,居成都市之冠,且已形成花卉批发巿场。但三圣乡的花卉业,由于档次较低,品质较差,加之以随着房地产开发与城巿副中心的建设,城乡结合部未来的发展空间,可以在旅游业的广阔范围内重新定位。虽然锦江区缺乏品位较高的乡村旅游资源,但只要有高水平的策划与打造,锦江区的乡村地区完全可以成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区。这个思路与市区政府的想法是一致的。

  2002年底,成都市政府最终决定在锦江区最贫穷的红砂村,由锦江区以承办四川省首届花博会的方式切入,采取市场运作的手段,引入民间资金,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博会”,作为乡村旅游区和新农村建设的试点。

  当时虽然政府决心已定,但花博会如何布局,如何打造成为关键。1999年,昆明刚举行过规模宏大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但是采用巨额投入,高标准建设的方式,完全不符合红砂村的现状,难以效法。如何以最省的钱办最好的事,同时在文化景观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突出成都的特色,成为策划的关键与切入点。我在2003年初再向锦江区委、区政府提出了《锦江区的城巿文化特色与文化定位》的建议,认为对一个城巿的发展来说,经济与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两翼。城巿的文化定位,与其是否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文脉”。一个城市的文脉,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特点。如何发挥文化特色,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在这一战略实行的过程中,就应该紧紧地抓住文化定位与文化特色这两个方面,从成都传统乡土文化中寻求旅游产业的切入点。

  我认为,锦江区的文化定位与文化特色,应该包含花卉文化。锦江区的农村地区主要是三圣乡,这一带以花卉生产为主,是成都目前的主要鲜切花来源基地。但是,三圣乡的花卉生产目前缺乏自己独特的品牌。三圣乡目前正在积极举办的花卉博览会,如果一旦成功,必然会对提高品牌知名度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向乡村旅游成功转变。

  在2003年三圣乡红砂村筹办四川省花卉博览会之初,我为锦江区及三圣乡、红砂村筹备花博会主要负责人,多次讲授并与他们讨论关于花博会及乡村园林布局的问题。并撰写关于花博会规划和布局设想的文章,提交给锦江区委、区政府,在《博士在锦江》刊物上发表,对红砂村以川西民居文化、乡村园林文化及花卉文化为主体文化,以及花博会的具体布局、设计,如何体现川西民居特色,提出自己的策划建议和设想。如《关于四川首届花卉博览会的规划与布局设想》中,提出红砂村花博会的主题、意境与布局,建议四川首届花卉博览会的主题可以拟定为“乡土风情与都巿花园”,后来均得到采纳。

  我在策划中提出要举办好花卉博览会,应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创造出自然意境,第二个层次是艺术意境,第三个层次是人文意境。但是,在具体规划时又是从高层次到低层次进行思考,即首先确立主题,然后考虑用怎样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来契合与阐释主题。最后再考虑在具体的园区内如何重现符合主题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筑、花卉与树木,以及如何进行布局等。

  此外,我对红砂村花博会的宏观规划与布局,博览区的微观设计与布局均提出规划设计的主导原则:在宏观布局中,建议把成都传统的“农家乐”组合起来,用现代公园的形式加以包容,统一打造和管理,形成规模效应和园林景观效应。在红砂村民居的设计与建设中,应尽量追求乡土文化的原汁原味。如房舍、庙宇、道路、公共设施等,尤其是体现川西传统民居特色的门、窗、檐及周边环境方面,更应多下功夫,切忌粗制滥造。

  我在策划过程中,特别是提出对红砂村花博会应有川西民居建筑的风格与布置。这在当时是具有创见的。因为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在乡村建设中没有注意保持文化品位与内涵,使成都乡村的建筑面貌单一化和粗糙化,失去了川西民居的传统韵味。如果在红砂村乡村旅游建设中进行恢复,将具有很强的文化魅力。我先后多次到三圣乡和红砂村,为区、乡、村干部及部分重点农家乐老板现场讲授传统川西风格民居的建筑布局,色彩与环境、门窗装饰、文化内涵,使他们理解这些川西民居风格,是花博会得以展示特色的重要条件。但为降低成本,现有民居建筑材料上采用水泥、钢材等,但房屋外观的可做成仿木结构的形式。除部分影响总体布局的需要拆建外,其余住宅可以局部艺术化改造,也就是在屋檐和门窗上“穿靴戴帽”。这些建议和现场讲授,后来在红砂村和三圣花乡的打造中,绝大多数都得到采纳。推动乡村旅游朝特色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2003年9月29日至10月5日,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在“中国的花木之乡” ——成都市三圣乡隆重举行。主展区占地3000亩,开展花卉种植、观光、餐饮、老成都民风民俗展及广场文艺演出。

  成都市各级政府初期仅投入1400万元,就以“四两拨千斤”的做法,成功举办了首届花博会。花博会在成都引起极大反响,在7天的展期中,接待游客103万人,游客的车辆从红砂村一直停到三环路娇子立交桥,整个成龙路几乎变成停车场,红砂村成为游人的海洋。会后,又围绕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博会,大力发展花卉和都市生态旅游。除红砂村已成为花乡农居外,又陆续打造了幸福梅林、东篱菊园、江家菜地、荷塘月色四个乡村旅游区,成为三圣花乡的“五朵金花”。

  在2003年四川首届花博会成功举行后,我又对红砂村的品牌设计,花乡民居的定位原则、与三农问题的联系,城乡一体化中产业结构转型,民间资本的投入及与乡村土地的结合等问题,进一步向锦江区委、区政府提出书面建议,促使红砂村重视品牌建设与产业升级。2004年初,我再次撰写《红砂村的城市化进程与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化》一文,特别对于民间资本如何进入农村,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农民拥有的土地资源如何向土地资本转化,民间资本在进入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来源和效益,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为锦江区委、区政府对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决策提供了咨询。

  2004年,锦江区又提出建设三圣乡梅林景区及菊园景区,我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应重视景区建设中的文化问题,写出《关于三圣乡梅林景区文化与经济建设的若干问题》的建议,对梅花文化与景区建设发展的关系,提出以生态打基础,以文化促提升,以雅文化显品味,以俗文化辟市场的原则。在幸福梅林的建设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三圣花乡的交通、生态与文化建设,种植与绿化更多风景树木,扩大农家住宅改造为传统川西民居的范围等,使三圣花乡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园林化与休闲化。我同时多次亲自参加幸福梅林等景区的现场指导工作。

  我在三圣花乡策划与建设过程中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义务工作,没有想到要那怕一分钱报酬。但我内心却非常高兴,因为只有在这里,我能够把书本理论知识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圣花乡成功策划的经验是进行文化创新与产业创新。文化创新,主要是把现代大众旅游文化因素注入乡村旅游建设之中。以三圣乡为整体的区域总体规划与设计,使整个三圣乡构成一个整体的大范围的园林景观,极大地提高了其生态环境、园林档次与文化品味,增加了游览观赏性,是传统的低层次的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农家乐及度假村所不能相比的。产业创新,主要是通过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进程,重点发展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型农业,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以构筑“五朵金花”旅游格局为目标,以景点开发、农家乐、乡村酒店等建设为载体,打造一批旅游精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三圣花乡与传统农家乐的最重要区别,是外来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投入,现代园艺观念与技术的引入,本地农民向巿民身份的转变,以及四川传统民间文化及建筑的继承四个方面。

  三圣花乡自第一朵金花红砂村“花乡农居”在2003年开园后,2004年成为国家2A级旅游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7年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获得很高的荣誉。参观者和学习者纷至沓来,三圣花乡在很短时间里名扬全国,至今每年的游客接待量高达900万人次左右,成为成都市民最喜爱的乡村旅游休闲地。三圣乡的农民也得到极大的实惠,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2009年,人均年收入已在3万元以上。三圣花乡的建设,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的城乡一体化新路子,成为众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一种新探索。

  2005年2月,由成都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面向社会开展的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评选活动正式启动。该奖项将对近年来在成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以及在这些事件中作出突出贡献、并为社会公认的人士进行评选表彰,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创,是成都市设立的最高规格的综合奖项。

  三月的一天下午,我在家里突然接到评选办公室的通知,说我已被推荐为候选人,这个消息顿时使我激动不已:两年多来在三圣花乡所做的一切,终于得到社会的承认。整个评选活动持续了两个多月,为充分体现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评选活动的广泛性、权威性和公信度,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经评选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成立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领导干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市民代表共同组成,履行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获奖事件和人物的评审职责。

  评奖采用评审委员会与市民分别投票选择的方式,候选人的照片和事迹刊登在成都各大报刊上,供广大市民选择,有300万市民参加了投票活动,气氛非常紧张热烈。至今还常有一些我当年并不认识的人对我说,三圣花乡是我最爱去休闲的地方,当年评选我是投了你一票的哟。经过紧张的多轮评选,在一百多名推荐候选人中,我当选为首届“建设成都贡献奖”的获奖者,2005年5月8日,在成都新会展中心举行了隆重的授奖仪式,在所有20名获奖者中,来自民主党派的成员仅有我一人,而来自高校的教师仅有两名。我终于实现了把自己的论文写在大地之上,为我们的农民和市民作出自已贡献的愿望!

  作者简介:谢元鲁,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全国优秀教师。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