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陈礼忠:寿山石上雕琢的精美人生

发布时间:2017-06-22  来源:

放大

缩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州东门外的岳峰台中村,民风淳朴,风景如画,这个偏僻的郊区农村孕育了一位“志归完璞”、尊重自然,继承先辈精湛技艺,将当代寿山石雕刻艺术发扬光大作为毕生追求的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

  寿山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盛产于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它质地脂润,色彩斑斓,品种繁多,柔而易攻。有道是:深山之灵石,巧匠有所钟。它寄托着文人雅士的精神所往,其形质、神韵为世之所珍。

  与石结缘,确立人生目标

  陈礼忠的家族是世代手艺人,他从木匠、手艺人,到艺术家,最终蜕变成为一代寿山石雕刻名师,除了机缘,更多的是他个人的坚守和努力。

  陈礼忠自幼耳聪目明、心灵手巧。小时候被从事寿山石雕刻的舅舅冯其钦看中,向其传授寿山石雕刻技艺。其实陈礼忠跟着母亲到舅舅家走亲戚时,很早便迷上了舅舅家的寿山石,他常常悄悄把那些雕刻得活灵活现的寿山石半成品或废品带回家里,视若“珍宝”。童年的记忆给陈礼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耳濡目染间令他对寿山石雕有了好感。

  幼小的陈礼忠与寿山石雕结下了不解之缘,机缘巧合下的一则福州长城宝石厂的招工广告,又让他得遇恩师冯久和。最初,陈礼忠对于冯久和的了解只限于书本上的介绍,后来发现雕刻总厂调来一个重量级的技术人员在宝石厂当艺术指导,他就是冯久和大师。当陈礼忠第一次亲眼目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的作品,看到雕刻总厂陈列室中著名的雕刻艺术家们的作品时,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刻,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喜爱和一种强烈的喜好,指引着陈礼忠在雕刻艺术的道路上一步步坚实地向前迈进。陈礼忠常常自豪地说,每当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我都会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然而,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是痛苦的结晶。陈礼忠坦言,艺术家在创作之初是非常辛苦的,很多东西不被人们所理解,这个过程很艰辛,所以有的时候会在作品中看到自己徘徊的痕迹。在艺术家的价值还不被人们所了解和认可的时候,他的坚持就尤为重要,这种坚持要抵住世俗的眼光和评论。他说:“我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在国家各项政策的保障下,我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审“石”度势,潇洒做顽仙

  残荷与鹰是陈礼忠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题材。在某种意义上,残荷与鹰是一刚一柔的体现,鹰表现性格的刚烈,而荷花则表现一种文人的寄托之情,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爱的本色。

  为了将鹰雕刻得逼真传神、惟妙惟肖,陈礼忠在家里豢养了十几只鹰。他与鹰朝夕相处,渐渐地对鹰的心性和行为稔熟于胸,不停地塑造着关于鹰的传说。与陈礼忠雕刻的天鹅系列作品的婉约美相比,他随后完成的一系列关于鹰的作品则流露出“雄强霸悍”的气质。细究他的每一件作品,又能看出他的匠心独运,审“石”度势,因势设景。

  陈礼忠擅长表现鹰,不仅仅是由于他通过豢鹰的方式使自己对鹰的形象、动作、气息等有一个深层的把握,还在于他对鹰文化作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他发现雄鹰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写照。

  如果说以鹰为载体的作品凸显了陈礼忠在创作上的灵性,那么歌咏荷花风采的作品则显示了他在创作上的诗意。陈礼忠为人谦和,他把年少时有些心高气傲的自己比喻成夏荷,鲜活却很单薄。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对终极问题的思考沉淀,他对荷花的关注逐渐从满塘夏荷的喧嚣转向秋荷的寂静,他发现秋荷更适合表达他内心的感触。

  近些年陈礼忠潜心研究荷叶的雕刻,在他眼中,繁花似锦是一种美,清新淡雅也是一种美;欣欣向荣是一种美,枯萎老去也是一种美。他打破传统的吉祥富贵题材,通过秋塘枯荷来表现成熟丰硕所蕴含的内敛与自在。荷花系列同时寄托了陈礼忠“志归完璞”的艺术理想与“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的出世情怀。

  艺术来源于生活。陈礼忠认为艺术家要深入生活,到自然界中去汲取营养。除了残荷与鹰,陈礼忠还擅长以寿山石雕山水、动物、人物以及其他花卉、禽鸟。成绩斐然,作品多被海内外藏家和机构收藏。

  石无贵贱,跳出“重石轻艺”桎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文化又是民进的主要界别之一。陈礼忠作为民进会员、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多年来,他借助民进平台为寿山石雕刻的未来建言、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只是埋头创作艺术品,他还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谈起寿山石雕刻的未来,陈礼忠欣喜的同时也不无忧虑。他说,目前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深陷“唯材料论”的现实困境。仅寿山石雕行业,从业人员就达20多万人,但从题材和内容看,多是神佛仙道一类的传统作品。寿山石资源日渐枯竭,如此因循守旧、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如同自制牢笼,哪怕再有一座寿山,也要被挖空耗尽。他认为,艺术家应以“石无贵贱”的心态进行创作,用好每一块石头,用新颖的创意去点化石材,创作出以艺术取胜的作品。

  陈礼忠的雕刻摆脱了传统石材的质地羁绊,毅然跳出“重石轻艺”的传统桎梏,独辟蹊径地将普通的石材纳入视野,开辟了寿山石雕的延伸领域。他在以荷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中,运用的是通常被忽视的“老岭石”,在别人看来普通和粗糙的石材上,他却看到了艺术表达的可能性,充分运用了“老岭石”沉着的色泽和厚重的质感。

  一种文化的延伸,不一定要借助名贵的载体,而讲究“因材施艺”的寿山石雕,也不一定非要石出名门。那些闻名世界的雕塑艺术精品,不是由于石材的名贵,而是因为浓缩了一个伟大时代的人文精神内涵、一位艺术家用心的艺术创造以及精湛的雕刻技艺,才使得这些作品成为人类不朽的文化遗产。在陈礼忠看来,从艺术作品里应该看到时代的痕迹、烙印,看到一代人的追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雕刻家要自觉从文化的高度去推动创新,在创造雕刻艺术的高附加值上下真功夫。

  “文心点石”,将技艺推向世界

  近三十年寿山石雕刻生涯的陈礼忠在创作中最大限度地挖掘石材的自然美,在题材与技法上推陈出新,创作了一大批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2010年,他的代表作品《春声赋》被福建省委、省政府选送上海世博会,作为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镇馆之宝。多年来,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的联展与个展,频获金奖。

  陈礼忠作为福建省艺术品行业协会副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感到责任重大。多年的积累让他独具慧眼,毅然将目光锁定世界。他决心不仅要把寿山石雕文化在中国得到传播和赓扬,还要让这项传统民间技艺登上世界舞台。

  事实证明,陈礼忠已成功地将寿山石艺术推向了中国、欧洲乃至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博物馆、博览会等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寿山石文化。2013年5月,“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得到了法国文化和新闻部文化事务总监雅克·吉耶斯、著名画家范曾的高度评价。这不仅是寿山石雕界在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首次隆重亮相,也是陈礼忠继2012年国家博物馆举办“志归完璞”个展后的又一次载入石雕史册之举。2013年11月,陈礼忠再次选择了世界文化之都美国纽约举办个展。

  陈礼忠“志归完璞”的个展,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已明晰可见。时隔两年,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文心点石”,他的风格范式日趋成熟,艺术追求也越发掷地有声。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出席开幕式,并对陈礼忠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陈礼忠的创作“热爱自然、沿传前人、技艺精湛、相石而生意”。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则盛赞陈礼忠的寿山石雕艺术是“和自然对话,向古典致敬”。展览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等领导也观看了展览。展览的成功举办,对寿山石雕的文化传播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种种际遇,陈礼忠取得了今天的骄人成绩,这是他个人的幸运,同时也是寿山石艺术、中国工艺美术的幸事。著名作家贾平凹说,“陈礼忠是悟性极高的人,天生就是从艺的,即便不是从事寿山石雕刻,搞别的,依然会出人头地,脱颖而出,做下不凡的业绩……他是在寿山石的雕刻里,尽情抒发他的人生观、生命观和审美情趣”。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陈礼忠坚守“以人为本,重艺轻材,尊重自然”的艺术理念,最终由一个技艺家、工艺家成为一个在文化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艺术大师。这位在石头上细细雕琢人生的大师,经过时间的磨砺必将成为稀世珍宝。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