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储金霞:铁锤声声入画图

发布时间:2017-08-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一根铁条可以做什么?

  一颗铁钉?一枚铁针?亦或是一件小巧的铁器?

  在储金霞的眼中,它是人民大会堂国家接待厅中《黄山松》上精巧的松针,也是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中《中华颂》上挺拔的笔锋……

  总之,它是有灵魂的线条,它是铁画艺术的生命之基。

  铁为肌骨画为魂

  清康熙年间,铁画诞生于安徽芜湖。

  艺人们以铁为墨、以锤代笔。火星四溅之时,国画艺术与冰冷的坚铁完美相融,呈现着全新的艺术形态。

  铁为肌骨画为魂。铁画一经问世,便引来文人雅士赞叹。由于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水陆交通便利,铁画很快名扬四海。

  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铁画几近失传。1956年,芜湖市委根据党中央的文艺方针发掘民间工艺。在多方寻访下,唯一的铁画艺人的储炎庆被发现。

  这一年,他的大女儿储金霞才四岁。

  或许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虽出生于铁画世家、但却怀揣文艺梦想的女孩,会完美地继承父亲的衣钵。而今,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她,姓名已成为当代芜湖铁画的代名词。

  “我是被父亲逼着学铁画的。”1959年,准备报考戏校的储金霞被父亲拉到了铁画车间“跑龙套”——给父亲和师兄们是锤煤炭和拉风箱。电光火石之间,她无数次亲见了铁画从无到有、从铁到画的过程。渐渐地,这门独特的艺术让她着迷。

  也正是这一年,铁画在新中国成立后10年的高歌猛进之后,迎来了一个特别荣耀的时刻。

  建国10周年前夕,人民大会堂落成。为完成大会堂内“安徽厅”的装饰任务,已是著名铁画大师的储炎庆,带着徒弟们制作了《迎客松》、《梅山水库》等6件巨幅铁画。

  任务历时两年后全部完成。作品铁骨铮铮的气质呼之欲出,展示着独具一格的魅力。

  随后不久,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迎客松》从安徽厅移到国家接待厅。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中国人民传统好客的象征,见证着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龙套”中走出的艺术大师

  当年在车间里跑龙套的储金霞,也参与了《迎客松》的制作。她拿着真的松针对照着做,整个作品约几万根松针,她和父亲以及师兄们就敲了上百万锤。“松针在画家手中只需要轻轻一笔,可在铁画艺人手中会难很多,我们讲究锤锤不相同,锤锤见功夫。”

  在千锤万凿中,储金霞逐渐完成了从“龙套”到行家里手的华丽转变。

  女性特有的细腻,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她不但继承了父亲的技艺,还创新了淬火、叠锻等工艺,极大地丰富了铁画的创作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父亲去世后,储金霞扛起了铁画传承的大旗。1986年担任芜湖工艺美术厂铁画车间主任。1990年,担任铁画研究所副所长,后任所长。她既擅锻造鸿篇巨制,又能细做精美珍品,其作品《鸡趣图》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

  1992年春节,她和另一位铁画艺人张家康赴台湾进行铁画制作现场表演,轰动整个台湾岛。1999 年,她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2005年,铁画跻身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6年底,她荣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同年又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安徽省获此殊荣的唯一女性。

  1998 年始,她当选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她参会的人民大会堂内,父亲的作品一直矗立在那里,离她是如此之近,又如此遥远,令她心潮此起彼伏。她曾仿制了一幅缩小版的作品,以寄托对父亲的崇敬与思念。

  这种思念在2002年得到了释放!

  穿越时空的父女对话

  2002年,人民大会堂拟对《迎客松》进行全方位维修。作为作者储炎庆的女儿和当年的参与者,储金霞成了维修当仁不让的人选。  能够修复父亲的作品,储金霞兴奋不已。“能和父亲的作品好好相处一段时间,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这次修复工作对她来说,既是对父亲技艺的学习机会,更是对父亲作品艺术生命的延续。

  但是到达北京看到作品后,她傻眼了,欣喜之情在瞬间变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古今工艺的不同,当年的“龙套”不知道作品是怎么装配的。“我看作品看了一个礼拜,不知道拆卸从哪里下手。”眼看工期越来越近,储金霞心急如焚。

  经过苦思冥想,储金霞用逆向思维,从作品完工的最后一步着手拆卸——当铁画的底座被打开的一刹那,修复的思路豁然开朗。22天后,修复工作圆满完成。

  这段充满了艰辛的往事,日后成为了储金霞美好的回忆。她以铁画为载体,完成了一次和父亲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次修复也再一次展示铁画的艺术魅力和铁画艺人的工匠精神。2008年,大会堂方面又找到储金霞,要求把书法家张志和创作的长18米、高3.72米的书法作品《中华颂》制成铁画,并将其悬挂于中央金色大厅内。

  储金霞不辱使命,率领弟子们通宵达旦3个月后完成任务。充满力量的线条赋予了书法作品更加饱满的质感,呈现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一经亮相,好评如潮。

  大功告成的储金霞在祭奠父亲时兴奋地说:“老爷子您高兴吗?国庆10周年的时候,您为国家献上了自己的作品;今天,女儿又为国庆60周年再次献礼啦!”

  父女两代人的作品分别被收藏,这在人民大会堂落成以来还是第一次。

  铁画“守艺人”

  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传承是当前特别重要的工作。铁画的传承发展,同样让储金霞魂牵梦系。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芜湖工艺美术厂走向衰落,深得铁画精髓的老艺人屈指可数,铁画的传承和产业发展均走向低迷。

  储金霞深知铁画技艺至今实属不易,自己不能成为芜湖铁画传承的“观望者”。 2002年,她自筹资金组建了铁画工艺品厂,努力将传统铁画艺术推向市场。

  “传承不仅是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加大产学研结合也是一种方向。”储金霞觉得,时代不同了,传承需要创新形式。她频频与芜湖多所高校合作,开设铁画相关专业,培养年轻人才。

  2017年6月11日,国家艺术基金“芜湖铁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在安徽师范大学正式开班。

  这个项目由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储金霞的公司共同发起,经2016年申报并通过专家评审最后立项,是安徽师范大学承担的首个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最终3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要抓住机会,再创辉煌!”储金霞认为,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铁画的发展现状堪忧,但在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铁画又遇到了一个“春天”。

  “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学员,为铁画注入了新鲜血液,我又看到了铁画发展壮大的希望!”储金霞高兴地说。

作者:胡方玉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