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7教师节  >  2017教师发展论坛  >  观点

基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下的乡村学校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7-09-26  来源: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

放大

缩小

  三明市辖12个县(市、区),有普通全日制各级各类学校975所,教职工3.68万人,在校生46.86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有初级中学9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在校生7.52万人;小学233所,教学点311个,在校生17.6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根据2016年的数据统计)。2016年9月19日,三明市人民政府发布《三明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这无疑为乡村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乡村学校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我们应该直面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乡村学校教学存在的困境

  1.乡村学校办学规模日趋萎缩。农村中小学布局存在点多、面广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使农村中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但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较为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所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正日益影响着农村家长。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然而,这些都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学校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就读。因为很多流入地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同当地学生一样可以平等的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家长还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消除了后顾之忧。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农村中小学学生数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如,尤溪县东山村曾有人口近2000人,而2016秋季开学之后小学共有学生26人,加上幼儿班7人,共有学生33人,教师6人。

  由于上述原因,一些乡村学校学生逐年减少,生源不足。一些乡村学校不得不采取复式教学,而且教学质量始终无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更多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更加失望,以致每年招生报名人数更少,转学人数增多。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百姓的需求,尤其是小学、幼儿园择校热、上学难的问题依然无法根本性的解决。

  2.学校“超编缺员”现象普遍存在。人事编制部门在多年前采用师生比例核定的教师编制,现在已不符合实际情况。一方面乡村学校规模较小、人数较少,所以造成部分学校教师形式上的超编,如某校共有教师160多人,而语文教师多达40人、数学教师30多人,而音乐教师仅1人;另一方面,这样的学校要正常运转,还必须要配齐相应的学科教师,同时出现了教师实质上的缺员问题。城区学校由于学生猛增,有些学校学生人数按学校核定人数超过很多,远远超过了应有的办学规模,然而教师编制还难以跟上。由于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不平衡,女教师人数远远超过男教师,据不完全统计,35岁以下女教师约占70%。加上二孩政策的实施,“产假式”缺编也给学校的教学造成不小的冲击,由此部分教师工作量超负荷,陷入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的怪圈。所以,“超编缺员”现象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突出矛盾。另一种情况是近年来部分学科师资来源不足,特别是农村学校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课教师没有按规定配备,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

  3.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当前一些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构成一般是“年老的+支教的”,尤其是在一些村小,教师几乎都上了50岁,多是“撤点并校”时由于年龄、资历等原因而留下的,戏称“留守教师”。优秀的、年青的教师纷纷调往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较好的城镇学校,加上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采用“进城考试”的办法,加剧了优秀教师进城的步伐。这样,势必造成农村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观念落后。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学习新知识、新能力愿望不高,吸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中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教师培训也无法与时俱进,电脑、上网等新知识无法向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浅出的解释。因此,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这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而且加大城乡教师的信息不对称。同时以“民工潮”为背景,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缺位现象严重。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这样,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农村中小学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责任心,然而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已经没有了职业的吸引力。更有一些教师本身素质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负责不够,借口农村孩子基础差、无可塑性,缺乏父母管教而不努力教学,甚至自怨自艾、牢骚满腹,不安心工作。“留守学校”“留守教师”“留守儿童”成了当下一些乡村学校的特点。

  二、走出乡村学校教学困境的对策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县(区、市)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6月1日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43号),福建省人民政府也制定了《福建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闽政办〔2015〕155 号),三明市人民政府在2016年9月19日发布《三明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各县(区、市)已先后发布《乡村教师支持(2015—2020年)实施办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全局高度做出的决策部署,是惠及广大乡村教师、惠及亿万乡村孩子的的民心工程,是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各级人民政府在《乡村教师支持(2015—2020年)实施办法》支持下,可以在扩展乡村教师的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优化乡村教师编制配置等方面得到更好的规划与部署。

  2.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着力提高办学效益。一些专家们通过对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不同规模学校中使用率的分析,认为农村中小学合适规模是每校24 个教学班,不能低于每校12 个教学班。10 名以下的“微型”学校,生均费用远远超过一名高中生一年的费用。而目前我省一些设区(市)仍然存在着分散的农村中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步伐。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口测算,根据国家二孩政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布局调整工作。地方政府一定要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3.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师“优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过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滞后、教学质量差等方面的不足。

  (1)优先补足配齐乡村学校老师,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各地政府要严禁“有编不补”,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挤占或变相占用乡村教师编制。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要围绕区域内学校教育教学对教师学科需求、师资均衡需要,建立和完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并向生源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学适当倾斜,重点解决乡村教师学科全覆盖的问题。完善全科教师培养机制,依托各设区(市)高等教育学校加强本土化乡村教师的定向培养,培养更多能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乡村教师队伍实际,对乡村教学点补充新任教师,通过放宽招聘条件、改进考试方式、择优招聘等措施,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当地人才到乡村任教。

  (2)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保证乡村教师“留得住”。当前和未来基础教育师资的需要及相应的培训量都是十分巨大的。各级政府要通过改善教师的招聘、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从多方面调动村级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献身农村基础教育。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乡村教师除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外,按平均每人每月不低于300 元的标准予以生活补助,具体由各县(市、区)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补助额度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如,尤溪县根据乡村学校远近的特点,分别给予200元至500元不等的补助。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与县(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同步安排每两年健康体检一次。有条件的县(区、市)应把教师的补发上年度2个月的绩效工资与公务员一样,让教师的幸福指数所有增加,社会地位所有提升,如宁化县就做到了一点。按照省定标准,新建、改建、扩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并做好管理工作,保障交流教师、支教教师和边远山区学校(教学点)教师的住宿需求。对多年兢兢业业工作在贫困地区的村级中小学教师进行优待,并以优惠的政策鼓励部分刚毕业的师范生和其他地区青年教师去任教等。

  (3)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确保乡村教师“教得好”。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相对狭窄的问题,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推进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注重城乡一体、上下联动,形成市、县、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并按规定落实好教师培训经费,确实做到2020年完成乡村教师全员轮训。各级教师培训经费优先用于保障乡村教师培训。根据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明确各级教研人员深入农村学校开展研训活动的要求,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形成一支稳定的乡村骨干教师和校长队伍,如举办农村校长培训班、提高班,致力提高农村校长管理水平和能力。校长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承担起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职责,加强日常管理,规范从教行为。对学科富余人员要及时调整学校和岗位,对不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及时转岗从事生管、后勤等工作,不断优化乡村教师年龄、学历、学科等结构。要组织乡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兼职教师培训,满足课程实施对师资的需求。要规范乡村学校新入职教师上岗培训,将培训考核结果作为转正定级、评聘初级职务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要意识到中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而提高对农村孩子教育的责任感。由于乡村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教师要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总之,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作者:蔡亦锋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