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知新友四方来 共护长江赤子怀

——民进十一大以来会中央工作亮点系列报道之四

发布时间:2017-09-26  来源: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

放大

缩小

  一江碧水绿,两岸春风急。

  中共十八大以来,古老的长江迎来新的春天。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高度,强调“要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进行全面部署。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民进始终高度关注长江的保护与发展。1997年,民进中央与湖南湖北两省共同研讨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的问题,由此开始了民进中央围绕为长江保护与发展的二十年建言献策之路。从防洪体系到沿江重化工产业规划布局;从制订《湿地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到推广种植西蒙得木、建设生态屏障;从中游洞庭湖到下游长三角地区,几乎每年有建议。自2007年起的第二个十年,又有了新的提升:民进中央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湖北武汉共同举办了首届长江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此后,研讨会隔年或每年举办一次,地点相继在中游的湖北、江西、湖南,上游的重庆、四川,以及长江入海口的上海,至今已举办了六届。在此期间,2012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正式加入主办单位并对研讨会给予大力支持;2014年,研讨会正式更名为“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

  如同长江之水是整个流域各种来源的水集成而就,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也需多方牵手合作。除了民进中央、全国政协、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外,还有世界环保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专家学者们活跃其间,给各方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意见、宽松学术探讨、有序建言献策的途径和渠道。目前,论坛的举办更为规范,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品牌效应更加显现;合作机制更有保障,民进中央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紧密合作,世界自然基金会持续支持,集智聚力效果更加显现;从对长江局部区域和某方面问题的研究,拓展为关注长江流域整体,系统性更加显现。

  用生态文明制度守护美丽中国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段动情的表述,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并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坚守“青山绿水”的执政理念,这为破解水难题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民进继续守护“母亲河”,不遗余力为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和信心。

  2014年,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论坛前夕,民进中央围绕“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选择了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的川滇黔交界地区开展了年度大调研。

  通过在成都、雅安、攀枝花等地的深入调研,民进中央提出,长江上游经济带未来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可持续发展释放活力。另一方面,协调发展与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产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调度、移民安稳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鉴于国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和长江上游的重要战略地位,建议设立“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

  随后举行的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围绕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与实践、跨区域跨部门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建立与探索、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构建、长江上游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群联合调度与生态保护等五个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指出,必须进一步增强水危机意识,从体制建设、机制建设和法治建设三方面入手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加强区域合作中,政府应该发挥全流域统筹协调作用。要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考虑利益的分配,激活各种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各项改革一定要于法有据,要立新法、修旧法,加强监督和执法的力度。

作者:马宪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