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严隽琪:积极推进“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7-11-13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纳入“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建议》明确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具体途径,为“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民进一定要认真领会《建议》精神,集智聚力,为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贡献。

  2015年,民进中央以如何推进“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大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成,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增加,现代传播体系和互联网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在老少边穷地区和面向特殊需要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如何鼓励群众主动参与文化服务全过程;如何加快政府管理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改变多头管理和资源“碎片化”的现象;如何扩大服务人群覆盖面,使青年人群、农民工人群和特殊困难人群得到充分关注;如何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扎根基层、落到实处。

  中共中央的《建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解决难题的途径和办法。积极推进“十三五”期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要在全面贯彻落实《建议》上下功夫。

  《建议》提出,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更新服务理念、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手段和管理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必须抓准关键问题。

  首先,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的重点放在以统筹协调已有资源来激活“增量”,在完善并提高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中盘活“存量”,在开放包容中扩大社会各方面投入,在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激发活力。

  其次,在设施建设方面,要按照补短板的思路,关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需求。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科学布局,动态考量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避免造成新的公共资源浪费。鼓励“互联网+”新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有序开放各种公共文化空间,更好发挥已有文化设施的效益。

  第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进一步鼓励创新用人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借助人才派遣、委托管理、服务外包等形式,用好社会资源,吸引文化专业人员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现有人员培训,逐步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专业化问题。

  第四,在文化内容提供上,坚持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首要标准,鼓励创作内容向善向上、符合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紧密结合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免费或优惠地提供给人民群众。

  《建议》提出,公共服务供给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要与社会各阶层人群日常的学习、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因地制宜、分类设计、多主体参与以及多种技术手段,让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惠及全部人群。为此,要着力促进各类公共文化空间和设施的开放共享,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反馈机制和因地制宜的就地整合机制。《建议》提出,要“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更大地发挥基层尤其是村级组织的积极性,使其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支柱作用。建设乡村文化服务队伍要与“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农技特岗”等农村基层人才计划相结合。农村不仅要有致富带头人,更要有乡村文明带头人,要鼓励“新乡贤”还乡。鼓励基层统筹农家书屋、农村中小学和各类文化中心等资源,建设村民文化高地。

  二是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探索基层统筹各类文化资源的办法。落实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双向开放”,鼓励学校开设向社会开放的课程,鼓励学校组织文化志愿服务,鼓励学校教育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对接。鼓励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各类文化机构联动开放,造就随处可及的书香天地。鼓励各地探索通过组织协同、设施互联、资源共享与能力互通实现整合,共建基层综合文化中心。

  三是推动全民阅读。在基层探索将农家书屋纳入县级图书馆服务体系,统筹购书经费、书籍编码、物流送递和借还信息化等,并与村文化中心、办学点整合联办。同时注重开展适宜农村群众需求的导读活动,如有针对性地介绍农业科技、卫生保健和家庭教育等内容,还可探索流动书亭服务,方便农民借阅图书。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开展城市“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在电视、广播、网络和期刊等公众平台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和推动全民阅读。关注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鼓励和支持诸如“为盲童读书”这样的公益项目。

  四是促进农民工共享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让他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对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安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或居住地,开展多种文化公益活动,提供上网或阅读的便利;了解和尊重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消费习惯,组织安排适合农民工参加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确保农民工与市民共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更加重视向农民工提供“继续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教育培训的课程设计和时间安排应更符合农民工特点,内容更有针对性。

  五是鼓励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志愿者文化,积极宣传和表彰服务时间长、质量高、群众评价高的优秀志愿者,推动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管理也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如用“众创”思维解决服务和需求对接的难题,用网络平台更好地宣传和营造志愿者文化、吸引更多人参与。

  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我们相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必将化为中华文明的活力与内涵。

  (《求是》2015年12月)

作者:严隽琪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