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亮点回眸

参与主办双周协商座谈会 为推进教育事业“补短板”建言

——民进十一大以来会中央工作亮点系列报道之十四

发布时间:2017-11-27  来源: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

放大

缩小

  求解问题 描绘蓝图

  在正式召开的“重视特殊教育”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民进的全国政协委员代表朱永新、李和平、朱晓进、王康、姚树坤、秦和、孙惠玲,以及专家学者代表袁敬华作了发言。

  “我国的特教发展困境,与特教发展战略目标不明确、政策方向不清有关。”朱永新指出,“残疾只是生命的一种形态,残疾人与普通人权利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平等。未来我国特教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城乡一体推进特教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进一步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规模和比重,坚定地走融合教育之路。同时,现有的特教学校要适时转型,从单一的学校功能转型成为集教学、研究、指导、培训为一体的特教资源中心。”

  “特教缺少涵盖整个教育阶段的行政管理部门,特教管理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网络。各省教育厅基教处管理的学校多,战线长,人手不足,对特殊教育的管理弱化。”李和平用“横向不到边、纵向不到底”来形容特殊教育特教管理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他建议在教育系统内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全口径特殊教育;在教育系统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特教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在公平和效率两个维度上,推动特教事业的发展。

  “特教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特教事业的需要。2015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比上年增加了53所,在校生人数比上年增加4.74万人,但同时,特教学校专任教师数5.03万人,仅比上年增加2200人,这与特教学校快速发展、残疾学生的数目增长极不匹配。”朱晓进说,“教师是支撑特教事业发展的脊梁,要着力加大特教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并重视特教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王康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地方对接受特殊教育的目标人群,在人群数量、年龄结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等诸多方面,都还是一笔糊涂账。”“建议建立特殊少儿的评估、分类统计体系,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公安、民政、教育、卫生和残联等各部门的力量和信息,建立覆盖所有特殊少儿的专用信息系统;建立特殊少儿识别、评估和分级制度,制定“中国特殊少儿的识别和分级标准”,为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医教分离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姚树坤建议,要在有条件的特殊学校设立由合格的康复师主持的儿童康复治疗中心,使康复与教学结合并相互促进,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和实际效果。还要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规范和标准,完善财政保障政策,加快培养教育-康复的“双师型”特教师资队伍。

  秦和对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提出了拓宽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改变13年未变的高考入学体检标准,加强资源教室、残疾人通道、师资等各项保障措施,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理顺管理体制,完善高等特教管理机构;综合高校、团体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等建议。

  “2015年,我国残疾学生在校人数为44万,其中超过一半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未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将越来越多。”孙惠玲指出,由于随班就读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随班就读的支撑条件不足,“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和“随班陪读”,可能会对残疾儿童造成“二次伤害”。她提出了完善随班就读政策,加强随班就读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残疾儿童双学籍制度等政策建议。

  袁敬华是一位具有20多年民办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经验的一线校长,她提出了加强对残疾儿童的救助政策的建议,“应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进行整合,制定残疾儿童救助康复工作机制,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成为一项长期制度或政策,并适度放宽残疾儿童救助年龄和名额限制。”

作者:焦静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