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8-02-27  来源: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放大

缩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重大举措。当前,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未能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未能实现“五位一体”发展。要高度重视以下四个方面,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建立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认真研究乡村振兴下美丽乡村共生发展的基础,建设政府、农村、企业、城市之间的共生体,重点解决排斥农民的问题,确保农民主体地位。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绝不能让政府大包大揽的行为持续下去;通过制订负面清单、完善产权制度,促进城乡市场要素流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和城乡要素合理性流动标准体系,监测城乡要素流动进程、水平和效益。

  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重点解决文化服务硬件到位、软件缺失,农民文化生活匮乏、精神贫困,农村缺少正气和正能量、丧失活力和凝聚力的问题,实现农村善治;发挥各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团体的作用,推进城市文化向乡村的传播,把各类先进文化送到群众身边去。弘扬和创新“枫桥经验”,走出一条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治理道路,建立健全农村自治、法制、德治体系。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厕所革命”要统筹家庭厕所与公共厕所建设,道路建设要满足农村实际需求并避免“断头路”,垃圾、污水处理要根据实际采取集中式、家庭式或分散式处理。

  二、创新农民增收机制,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探索新型的“村社一体”的“塘约道路”,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各部门要统筹、科学制定农村脱贫工作督导政策,减轻农民、扶贫人员和基层干部负担;建立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均衡投入机制,确保农村地区平衡发展。

  以“三区三园”为抓手,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尤其要重视解决园区建设中的“泡沫”问题;认真评估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校正农村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创新收入二次分配机制,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特别要增强各种补贴政策的引导性,提高质量效益。建设一批农村创业园区、车间,建立各类技术开发项目与区、县、乡镇、村对接机制,推动农村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出台城市郊区农民宅基地开发政策,实现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解决农村二、三产业在土地、用电、税收、金融、保险等政策上的问题。

  高度重视快速城镇化中的农民失地、失业问题以及城市近郊农民在过快富裕、过度富裕情况下的就业问题及其引起的其它社会问题。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非农岗位吸引力,形成农村转移人口的真正动力;农村转移人口的转入地要建立培训教育机制,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本领和城镇生活素质。

  三、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加强对省、市、县、乡镇、村领导干部的培训,要增强各行各业对“三农”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能局限于从事“三农”工作的干部群众,要确保分管领导干部具备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从政策、媒体导向等方面激励人们投身于乡村振兴中,加大农业、环保、住建等部门干部到区县、乡镇、村交流、任职力度。

  实施党外人士参与乡村振兴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农村创新创业各项政策,促进城乡人才互动,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切实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民健康和生产经营水平,完善全科医生制度,确保常用药物供应和安全;尽快实现乡、村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全覆盖,解决贫困县由于资金整合而放弃农民培训的问题。

  四、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参与,各部门应开阔视野、转变角色,要全面学习习近平“三农”思想,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研究、制订;务必解决农村长期积累的问题,不能局限于亮点工程,不能急于求成,避免同质化。要充分总结近年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已有的成就和经验,避免浪费,并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着力提高基层干部专业素养,善于运用专业思维、专业方法,培养基层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法制意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者: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