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尽快建立城市土石方调配信息化平台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8-02-27  来源: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放大

缩小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大中型城市为集聚核心,周边区域快速城镇化的历史时期,一批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PPP模式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工程项目正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土石方处理问题也开始显现。以武汉市为例,2013年全市工地数量为11012个,按单个工地平均涉及土石方量30万方,每方综合处置单价25元粗略估计,由此产生的直接费用高达82.6亿元。有的项目产生大量的挖方,花高价购买弃土场,存在购买成本太高或一时找不到合适弃土场的问题,致使一些单位铤而走险,偷偷将渣土倾倒入湖中或江中,使得填湖、填江的事时有发生;而有的项目需要大量的借方,经常把山挖掉,把农田挖出大坑,严重破坏项目附近的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建设工程土石方调配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方案优化不足,企业、项目间的信息协同化水平低。一方面某个项目的设计、施工单位制定的调配方案往往只考虑该项目的自身情况,并未将周边环境影响、邻近项目可利用土石方、工程进度调整等因素纳入到方案优化工作中,导致土石方调配同现场匹配度不足或舍近求远,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企业和项目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拥有富余土石方的潜在供方与需要土石方的潜在需方信息不畅,造成土石方处置、运输、购置等环节的重复成本,严重制约着环境效率、企业效率、社会效率的提升。

  二、土石方调配信息化、系统化水平偏低。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让城市越来越智慧”的顶层设计要求,许多城市完成了包括建筑弃土运输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内的多个子系统建设,实现了渣土车辆的智能化监管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渣土车辆的调度管理子系统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的土石方调配工作依然是以企业自身为主,很多资料停留在书面形式,未及时形成电子档案,难以系统化管理和快速检索,缺乏公共信息化平台,供需双方信息交流不畅,机会成本高昂。

  三、行政监管力度不足,配套体系建设滞后。针对土石方调配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的监管,是一项涉及国土、城建、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的综合系统工程,以往的工作很难做到真正的归口管理,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提质加速的背景下,有限的执法人员难以对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到有效监管,多部门的联动机制、群防群控机制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尚未真正形成,相关的法律、技术、设施配套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为此,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土石方调配信息化平台,强化土石方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各地国土资源厅应尽快建设土石方调配信息化平台。利用我国各级城市的在建工地信息,一方面向各建设单位收集包括储量、岩性、级配、弃土场等在内的土石方资料,加快电子档案构建,完备市区及周边的土石方调配基础数据库,另一方面搭建公开的土石方调配信息查询系统,将相关的资源信息公布在互联网上,做到信息互通共享,并以可视化的方法呈现在电子地图之上。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在系统建设初期可以结合区域的定额和实际的市场情况,定期发布指导性价格,以供供需双方参考。系统运营平稳后,相关信息的更新完全由企业进行上传,价格则通过实时的报价系统交由市场决定,政府仅负责相关信息的核实及系统的维护工作,维护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进行承担。在建筑弃土运输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集成调度功能,政府部门重在监管,当好市场的服务者。各方要在协作过程中,强化平台的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功能,做到肯用、会用、善用、爱用。

  二是探索城市土石方配额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动态优化调配方案。兼顾刚性和结构柔性原则,采取自主申报制度和政府适时调控手段,以城市生态环境承载水平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要。促使经营主体从总量平衡、长短期匹配、全阶段动态管理、环境友好等原则上,进一步优化土石方调配方案。在城市及周边地区之间,也可以试点进行土石方配额机制的升级版,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适时进行推广。

  三是建立项目及企业的环境问题档案,加大惩处力度,确保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无死角。地方政府对经实时城市环境监管系统查实的问题项目及企业,结合系统建立电子档案,重点记录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的地点、类型、现场情况、损失数额、处置计划等,以企业作为考核主体,以项目作为整改对象,加大回访监督力度,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污染破坏隐患处理不当或存在防治措施不到位的,责令停工整顿,在传统惩处手段的基础上,减扣企业的土石方配额,并在系统上定期公布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企业黑名单,对其今后的项目进行从严审核,缩量批准,从源头上改善城市粉尘、噪声、水土流失、管道淤积等老大难问题。

  四是宣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发动市民进行全民监督。在各级城市土石方调配信息化平台上设立供普通市民使用的违法行为举报板块、监督建议版块、反馈信息查询版块和相关职能部门及信息连接,使之成为紧密联系政府监管部门、建筑企业和普通民众的信息纽带。

作者: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