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进一步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8-02-27  来源: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放大

缩小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家庭医生推广度不高。各地家庭医生服务实际签约率和设定目标都有很大差距,截止2017年5月,广东省广州市的签约率不足一成,海口仅完成四分之一,家庭医生制度的普及化,还依然面临极大的阻力和挑战。

  2.存在“虚假签约”现象。一些医疗机构仅利用健康体检、门诊就诊、乡村医生等机会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没有走入社区、基层、单位、家庭进行签约,有的甚至为完成数量要求而造假。

  3.存在“只签约不服务”现象。现在已经签约的家庭医生以兼职为主,除完成本职常规门诊外,还要承担健康教育、饮食用药、康复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服务签约居民基本都要在下班后进行,因此只签约不服务或是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敷衍的现象较为突出。

  4.部分地区签约信息数据化管理程度差。在西部地区部分省市调研发现,信息重复录入和重复登记,无形中增加家庭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量。医生不知晓哪些是签约居民,不能做到对签约服务对象的基本健康状况进行信息共享,不能有效统计出各项工作数据,如转诊、首诊、预约就诊、就诊记录等。

  5.存在“上门服务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医生不愿意进行上门服务;上门服务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有效评估患者的病情。病人要求输液或者中医治疗时,由于耗时长有的医护人员没有时间全程看护,中途出现输液反应时,抢救设备和药物不齐都容易引发安全事件和纠纷。一些居民还对费用问题有意见,难以接受收费服务。

  6.居民满意度不高。百姓对基层医生的能力不认可,除少数慢病患者愿意接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外,一般家庭没有积极性。目前提供的个性化服务项目不多,大多数慢病患者以及需要康复治疗的居民希望签约医生定期上门服务,最好能随叫随到。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符合要求的家庭医生总量严重不足。目前各地全科医生拥有的数量严重不足,签约以乡村医生和公共卫生医师为主。以西部某地为例,按照目前签约数量要求测算,一个家庭医生要负责服务的对象在6000人左右。

  2.部分地区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很多医疗机构未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个人公共卫生信息与基本医疗信息之间未实现共享互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信息平台目前只有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支撑,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孤岛”现象突出。

  3.激励机制不健全。签约服务的奖励一般是按照签约个数计算。家庭医生收入与工作量不相匹配,特别是在西部地区某些城市,每签一个仅奖励1-2元,工作量大,奖励少。在未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绩效工资的情况下,抽调临床医生参与越多,越影响基层单位工作收益,具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越差。

  4.配套政策未跟进。很多地方未落实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医保纳入报销的政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未纳入医保报销。分级诊疗医保政策也未互动,不经过家庭医生转诊也一样报账,对上门服务等相关价格发改委也没有及时出台收费标准,部门间不联动。

  建议:

  1.突出阶段重点,有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取消普通人群签约数量的考核,首先确保对重特大疾病、慢性病、建卡贫困户等重点人群的服务,再分步推进普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信息平台,有机整合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加快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基层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间的信息交换共享。大力推广网上签约和网上服务,提高签约和服务的效率。

  3.进一步整合医院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链条,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模式为签约参保人提供规范的家庭医生服务。合理界定家庭医生服务的内容和方式,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协调配合,推动完善政策。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完善医保报账政策。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医保基金支付的比例和签约服务收费标准由各省(市)制定。

  5.建立、健全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建立家庭医生绩效工资补偿制度。尽快出台绩效工资“高出部分”补偿机制,提高奖励标准,稳定家庭签约医生服务队伍。同时,对签约居民实行配套优惠政策。如对签约居民减免部分诊疗费用,除公共卫生外的体检费用打折,住院绿色通道、享受公共卫生增值服务等优惠政策,吸引群众积极参与签约。

  6.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大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力度。设立全科医生培养专项资金,对现有基层医生实施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进修学习以及继续教育等,使之逐步达到全科医生的能力和资格。推动落实医生多点执业,鼓励公立医院退休临床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担任家庭医生。

作者:     责任编辑: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