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8-02-27  来源: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放大

缩小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也是实现农村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措施。2016年国家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对产业扶贫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是调查研究发现,各地围绕产业扶贫虽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产业扶贫的区域意识还有待提升。一些贫困村在产业选择上缺乏乡(镇)域、县(市)域的整体概念,要么在区域产业规划中找不准定位,要么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市场信息等方面不完善,影响产业扶贫效能的整体发挥。

  二是产业扶贫的权责边界还有待厘清。在脱贫攻坚硬任务的压力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有越殂代疱的趋向,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主体性不足,易形成政府越位、贫困户缺位的尴尬局面。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委托帮扶方式,将用于直接帮扶的资金打捆拨付给龙头企业,帮扶对象获得分红,这种方式存在一定风险。在诸如土地流转、建立股份制等组织形式中,贫困村和贫困户对信息了解有限,信息不对称将对双方的长久合作造成影响。

  三是产业扶贫的风险防范还有待加强。贫困地区防灾减灾体系相对薄弱,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扶贫产业面临的自然风险普遍较大。扶贫产业选择、项目实施都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对市场风险防范不足。一些企业拿到扶贫款后对经营成效无暇顾及,甚至可能存在套取扶贫资金的问题;一些合作社纯粹是应付检查的“空架子”;有些合作社连选择能力较强的负责人都很困难。一些贫困村虽已脱贫摘帽,但就扶贫产业而言,基本都是政策效应和外部输入的结果,对政策依赖特别强,一旦外部供给“断奶”,一部分地区、产业会受到影响。

  四是产业扶贫的经营模式还有待优化。目前“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普遍推行,但这种模式统一经营成本高、盈利难,再加上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等欠缺,导致“合作社+农户”有可能由于营利不足而无法运转。

  为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建议:

  一、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承接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一要围绕普惠民生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着重解决行路、饮水、用电、通讯、住房、清洁、入学、就医、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等民生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贫困村的生活质量。二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特殊基础设施。根据扶贫规划或者根据实际精准选择的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好特色产业园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创造条件。三要围绕区域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投入。加大贫困村与邻村各类基础设施的对接,实现整乡(镇)、整县(市)基础设施无缝对接、互联互通,使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在区域发展中获得强大支撑。

  二、建立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风险识别与防控的长效机制

  将产业扶贫的风险识别和防范工作纳入县、乡、村三级扶贫工作体系,构建体系化的产业扶贫风险防范机制。将风险识别与评估作为扶贫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产业扶贫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在做好风险防的基础上,创新保险扶贫、金融扶贫模式。建立产业扶贫风险专项基金。以县为单位,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多方参与,自建、共建多种模式的产业扶贫风险防范专项基金。

  三、加强贫困地区村级组织和贫困户增收致富能力建设

  一要以贫困村的人口结构为依据创新村级组织能力建设方案。坚持培育内生动力(所有组织的负责人均在内部产生)为原则,外部注入(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为例外的方针,加大支持力度,让村级各类组织依法依章程良性运行。二要以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为依据确定能力支持方案。精准使用教育培训资源,将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放在中青年和青少年群体中,将综合素质的培育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着眼于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增强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市场上自主择业的能力。三要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的产业发展导向。旗帜鲜明地将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将壮大集体经济的导向融入到产业扶贫的运行中去。

作者:     责任编辑: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