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友东代表:仰望星空,脚踩大地,履职建言永远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8-03-12  来源:中国报道

放大

缩小

  日前,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高友东接受了中国报道特派两会记者的专访,在访谈中,高友东就自己当选人大代表、以及聆听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发表了的感言,他表示“责任重大,也感到本领恐慌,倍感压力山大”,作为民主党派,必须把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

  笑声爽朗,望之可亲,是高友东代表给本报记者留下的初印象,虽身居要职,但言之所及,总透漏出谦逊,他表示这次参会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接受教育的,本着“三为”原则,“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尽责、为人民服务”,他语气平缓的说。

  高友东是国家恢复高考以来第一批大学生,在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大学毕业后,响应了党的号召自愿申请报名去了西藏,驻守边疆,一去就是15年,在藏区的工作经历,让他对少数民族、对边疆边远地区有着深情厚意,他的多个题案和调研都是针对边远地区生态问题,在过去的2年里,他实地调研了云南玉溪水质保护问题、内蒙古草原生态文化建设问题以及黔西南精准脱贫问题,“一份提案建议,要说到点子上,深入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在回顾过去几年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经历,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当好一名政协委员,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踩大地”,一直秉承参政要参到点子上,建言要建到关键处的原则,在担任政协委员期间,利用工作之余不遗余力的进行各种调研工作。

  亲力亲为,历来就是高友东的做事风格。尽管公务繁忙,也尽力事必躬亲,用他自己的话说“拿得起放不下、放得下不放心”,在本次会议中准备的建议,都是经过跟会内专家的多次座谈调研、多次磨合、多次压缩最终确定的,“当代表是很神圣、很庄严、很光荣的,压力山大,也是责任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问题倍受党和国家重视,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高友东表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双扶”的对象,不仅仅是贫困群众,还应当包括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基层政府和基层党组织。

  高友东代表去年曾去河南省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在学习期间,深受红旗渠精神感动,几次流下热泪。“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凭借自己的双手,耗费十年时间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人工河,解决了千百年来受困于水的难题,创造了人间奇迹,显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高友东深情的说,他呼吁应大力宣传弘扬红旗渠精神,“可考虑将红旗渠干部学院办成面向贫困地区基层党政干部(包括村支两委干部)的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学院,为他们输送强大精神力量。”他说道。

  “如果不是命运拐了一个弯儿,现在我或许是个教师或记者。”高友东曾有过两年教书经历,心中总有一份教育情怀,“潜意识里就想着要为教育做些事情,”对于学校、学生等教育问题他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作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口气提出的7个建议分别涉及到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领域,其中三个是关于教育方面的。这三个建议分别是: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中小学布局

  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开,加快了农村人口回流,重新调整中小学校的布局,对于支持国家相关战略、实现教育公共服务职能具有重要意义。高友东认为在前一阶段中小学布局调整时,没有很好地统筹城市和农村布局,许多地方村小、教学点被撤除,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严重的“乡村荒”“乡村弱”现象,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高友东代表建议,

  一,着眼全局、统筹规划,把城乡中小学布局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对教育要素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安排,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二,根据国家新的发展战略预测人口流动、增加、分布趋势,以县为主提前编制覆盖全域的城乡学校布局规划。 县级人民政府承担着基础教育主要管理职责,要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和战略,预测人口的流动方向、增加数量与分布趋势,以人口预测分布结果为依据,将城乡学校布局纳入县域内的整体发展规划,统筹编制覆盖全域的城乡学校布局规划,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三,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综合考虑国家安全、乡村文化传承、城乡协调发展等重要因素。中小学布局关系到国家安全、文化传承等国家层面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为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也事关当地的社会稳定与国土安全。

  四,统筹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建立不同地区学校办学保障机制。一是在乡村偏远地区建立小规模学校办学保障机制,确保小规模学校应达到的基本教育质量。二是要提高普通乡镇学校的教育质量,让新农村建设的返乡农民工子女能上好学,使返乡农民工回得去、留得住;三是建立城市及城郊特别是地级市、县城周边地区学校的合理增补机制,满足新型城镇化新增人口的教育需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重视城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是农村学校实施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均衡发展是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调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是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高友东代表认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然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服务现代产业的支撑力不足是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问题。他建议:

  1、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强化相关行政部门之间与行业之间的统筹协调。要确保职业教育有良好运行的制度环境,需要解决政府部门之间管理职能交叉和空白问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途径的缺失问题,以及一线员工在职业教育中参与权的缺失问题。“弱协调机制”急需改变为“强治理机制”,使之成为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统筹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和其他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及企业的相关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培养和使用的综合配置、协调发展。

  2、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信息库、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度。为各种职业建立自己独立并行的职业上升等级和阶梯,使每一种职业在同一职业阶梯上拥有相应对等的资质、要求和报酬,打通人人终身持续发展的职业通道;实现不同职业与职业之间、学历与资格之间的等值与互认,促进技术技能积累的社会认可;鼓励技术技能劳动者带资格流动,鼓励通过专心做好本职工作向上流动,登上职业阶梯的顶端,使所有的“蓝领”具有与“白领”同等被认可的社会贡献。

  3、建立健全与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和贡献相适应的学位、职称、荣誉和报酬制度。建立健全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技能人才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国公务员招考对学历的最低要求调整为专科毕业起点;发挥好技能竞赛的激励机制,在国家层面多部门组织参与和举办世界技能大赛,展示与中国制造强国相适应的技术工人的国际形象,形成高技能、高贡献、高报酬的良性循环机制;

  4、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实施大国工匠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支持制度,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大批技术技能精英人才;建立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实施教育型企业资质认证制度,选择支持产业教育的企业认证为教育型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师傅)认证和支持制度。

  5、促进普职融通和人才成长立交桥的灵活性,利用职业学校优质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促进无界化办学和融合教学,满足新工业革命对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把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列入基础教育,职业学校的职业技术课程资源向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学生开放,跨校选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以上考虑,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协调各相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是当前即重要又紧迫的问题。

  设立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岗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难点在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的留住、聘任与使用。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艰苦地区农村的教师问题,是农村教育乃至国家基础教育提升质量的瓶颈。工作环境差、任务重、收入低,不利于边远艰苦地区农村优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对此高友东代表建议:一是提高“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岗位”的经济待遇。二是提升“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岗位”的职称水平。三是由中央财政保障“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岗位”的岗位投入。

  边远地区的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当地劳动者素质不高,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推动优秀教师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干事创业是转变和加快当地教育发展的命脉和根基。提高落后地区教师经济待遇、提升教师职称水平、由中央财政保障加大落后地区的岗位投入,用硬实力吸引人才到边远山区发展,做到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远山区教育难题。

作者:张洪祯 徐晓辉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