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殷红梅代表:构建以民族村寨为核心的乡村旅游贵州模式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源:经济日报

放大

缩小

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殷红梅在全国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虽然贵州人口较少,旅游内需拉动力有限,但是贵州旅游资源禀赋独特,分布广、类型多、品位高、保护好,是全国旅游资源富集的省份之一。神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气候环境,构成了全省旅游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2017年贵州旅游业延续“井喷式”增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贵州全力打造“山地公园省”、“地热温泉省”等贵州旅游名片,促进旅游业增长保持“井喷”势头,有力带动了服务业较快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省旅游总人数7.4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0.0%;旅游总收入7116.81亿元,增长41.6%。数据显示,2012-2016年贵州省旅游人数逐年增长,增速基本保持在20%左右。六年间旅游人数从2012年的2.14亿人增长至2017年7.44亿人,增长了5.3亿人。

近五年来,贵州全省新增公路里程3.8万公里,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670多公里,总里程达到2600多公里,在建高速公路2500多公里。60个县实现高速公路连接,与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通道基本贯通,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全部开工,建成了一批旅游公路。全省铁路电气化改造全部完成,贵阳至广州、长沙、昆明客运专线和贵阳至重庆快速铁路、织毕铁路开工建设,新增铁路100多公里,在建1400多公里。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升级为4E级,二期扩建工程基本建成,新建扩建一批支线机场,“一干十三支”机场布局逐步显现,快捷的空中旅游通道网络体系日渐形成。贵阳、都匀、凯里、兴义等7个城市相继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殷红梅表示,多彩贵州,目前正在打造国际旅游品牌,把贵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专业的旅游服务推广到国际市场,同时发展贵州全域旅游之路,即: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贵州不断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品牌影响力,把山地旅游作为贵州旅游业的基本定位,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绿色旅游、高效旅游和满意旅游,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使旅游成为新经济的融合剂、催化剂和推进剂,全力抓产品、营销和服务,与时俱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使旅游产业基础建设得到显著提升。

殷红梅表示,贵州在逐渐探索一条乡村旅游振兴之路。她介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就开始做乡村旅游扶贫相关的实践工作。她说:“以8个村寨为试点,贵州逐渐走出了以村寨及其村寨群落为核心的乡村旅游贵州模式,这个模式在世界旅游组织中也得到了认可。”

殷红梅向记者介绍,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地,近年来,贵州依托自身的特色民族文化、民族村寨、生态环境等优势,不断丰富旅游资源。贵州有很多知名的民族村寨,比如贵州西江、肇兴、南德等。通过多年的旅游实践,贵州做到了乡村有人气、有品牌,居民在参与过程中也提升了经济收入,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理解,他们通过这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建筑、歌舞、蜡染服饰等,把民族文化特色传播到各个民族中去,独特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为贵州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为了让更多的游客来了解贵州文化,并便于来到各个乡村少数民族参观这些文化,贵州省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出各类山地旅游特色景区、景点,打通景区与主要交通干线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了贵州省旅游业的服务力和国际影响力。

殷红梅还特别提到,贵州民族村寨在发展过程中也走出了不同的路径。比如:自主经营、村民自治、公司入驻等形式。西江在公司入驻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利益,把公司收益中的一部分作为居民入股,按红利分配给居民,一旦当地居民房屋保持得好、卫生保持得好、服装展示得好,都会得到相应的积分,从而获得收益,从这个角度来帮助当地居民致富。以千户苗寨为例,殷红梅表示,乡村旅游使1300多户苗寨人民全部脱贫,其中有十户以上有1000万元以上的资产,有一百多户有100万元以上的资产,这是贵州乡村旅游振兴战略中比较典型的案例。

殷红梅表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服务水平和旅游品质的提升,这就需要大力开展旅游行业培训活动,特别提高乡村农民的旅游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培养和吸引更多专业旅游人才,提升贵州旅游市场知名度和服务质量。”

对于专业人才培养, 殷红梅殷红梅也带来了《加快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建议。她说,由于人才、资金、地域的局限,以及传统体制机制藩篱,西部特别是贵州教育发展十分滞后,人才瓶颈和投入不足成为西部地方高校长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所以我们希望中央能够出台一些倾斜性的政策下来助推西部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帮助西部地方高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引领、带动其他学科发展以提升整个学校的实力水平。”

而在解决如何“留”住人才的问题上,殷红梅也带来了自己的建议:一是教育部、财政部在出台的“双一流”建设经费管理办法中,打破传统的使用分配方式,加大对参与“双一流”建设有贡献的人员和部门,通过绩效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奖励的力度,更好地为全社会营造出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二是为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更有效地遏制人才流失,希望国家出台高层次人才流向西部地区的刚性优惠政策,以差异化政策来推进全面的“双一流”建设;三是尽快建立“双一流”专门网站,与“双一流”建设有关的评价专家、评价标准、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建设成效等一切关键信息应通过网站及时向公众披露,接受社会监督评判,践行阳光评价,力推动态调整。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殷红梅深知自己肩负重任,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真干、实干、苦干、巧干,不断努力,将一己之力融入国家教育的“汪洋大海”,助力推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向更好更快更优的方向发展。

作者: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