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王智明:关于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室在城乡教师资源一体化配置中作用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9-04  来源:

放大

缩小

  十七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衍生出城乡教育一体化这个概念,而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一体化,是国家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隶属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一个子命题。

  十多年来,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政策发挥了巨大的调节作用,调查显示,城乡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学科结构等“硬件”指标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事实上,拉开城乡教师差距的是“软实力”,即教师的育人理念、课程实施能力、教育教学的任务、形式等。如果没有教研、科研方面的助力提升,长期发展下去,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将与城市教师不在一个“段位”,且差距越来越大,教育均衡发展只是停留在“标准化校园建设”的表面现象,师资内涵发展的均衡,终是镜花水月,农村孩子享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成为奢望。农村的校园里矗立着 “大楼”,但“大师”难觅,优质师资不断向城区流失,农村的寒门再难出贵子,人力资源大国难以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中国有一套独一无二的国家特色教研制度,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国有多少个县(区),就有多少个县(区)级教研室,县(区)级教研室是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部、教学指挥部和智库。在庞大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中,教研室的教研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教师中的少数,是关键的少数。95.93%的农村教师和100%的城市教师认为,通过校本教研提升教师能力的过程需要教研室的指导。教研室在推进城乡教师资源一体化配置中,能够并且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基层教研室在城乡教师资源一体化配置方面、在均衡城乡教师发展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利用区域联动教研促进城乡教师的业务交流。2. 指导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水平。3.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同时,我们看到,在县(区)级教研室的职责范围内,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城乡教师一体化配置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指导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教研员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明显薄弱,一方面是因为教研员常规教研的工作量大,没有余力进行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是针对教研员的课程理论、课程建设方面的专项培训很少。

  2.县(区)级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问题。县(区)级教研部门的学业质量监测水平,与教育部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质量监测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以此作为城乡教师一体化配置的依据,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

  3.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1.国家或者各省对县(区)级教研员队伍进行课程理论、课程建设、课程指导方面的专项培训。有关课程的各级培训,对校长层面的培训较多,但是教研员是被忽略的一个群体。

  2.进行规范化的县(区)级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和监测队伍建设。学业质量监测的结果与教师资源一体化配置有很高的相关度,学业质量代表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教研部门可以提供学业质量监测报告,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师资源一体化配置的重要依据。

  3.建立和完善的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日常的教学、教研和科研工作,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有利于城乡教师平均水平的可持续提升。

  4.科研带动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由教研员或者学科带头人、名师等申报和主持跨城乡的科研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城乡教师的深度交流和学术探讨。这种做法不涉及外部的人事变动,但会引发课题组内部的城乡教师甚至周边教师的观念更新,有利于城乡教师在专业层面的、深度的一体化发展。建议各级教科研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将城乡教师共同参与的课题单列,或者在原有规划课题中分出一定比例用于城乡共同研究的课题。

  (王智明,民进南阳市委会 南阳市宛城区教体局教学研究室。文章有删节。)

作者:王智明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