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周贤斌:乡村如何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发布时间:2018-09-04  来源:

放大

缩小

  人类社会存续发展依靠教育来提高新生代的社会化程度,通过教育来增强新生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成功与否以受教育者获取人生幸福能力的大小作评判尺度。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几千年的乡村教育一直在培养逃离乡村的精英,只不过封建社会是以科举考试为天平,现在是以送出大学生多少为标准。这是一个悖论,社会要求乡村学校尽可能多地送出优秀农家子弟,同时,又需要更多更优秀的新生代回归乡村完成送出更多的乡村少年任务。而现实是走出了乡村的年轻人的不愿回(乡村教师招考难,下不去),回来的不愿住(乡村教师离职多,留不住),住下的又不能圆满完成任务(乡村教师水平低,教不好)。

  政府有关部门已出台并实施许多的政策,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制度》、《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等,这些好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乡村学校优质师资不足的困局。究其原因是政策提供了外部强力补齐短板的措施,而没有提供激发内生职业热情的动力。乡村教育最需要“红烛精神”,坚守乡村教育的园丁一定要有能触碰到的希望。“功夫在诗外”,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能找到新的对策。

  一、从乡村文化情怀入手,破解乡村教师“下不去”难题

  1.创新政策,让有乡村情怀的文化人反哺乡村教育。由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乡村学校聘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以补充学科短缺教师的暂行规定》,不失为解决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的最节省成本的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编外教师临聘制度,对聘任条件、聘任程序、聘任期限、工资待遇等作出明确规定。编外教师只限于已退休且身体好,有乡村情怀且本人志愿,有中高级职称资格,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地方政府要出台鼓励措施,让走出乡村的家乡人带上资源、带上影响力、带上专业技术投身家乡教育事业,助力家乡振兴大业。

  2.创新方法,让有乡村情怀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创新编内乡村教师录用考试办法,不但要严把基本条件,还要考察乡村教师的情感倾向。要有“乡愿”,不是因为就业而勉强参加乡村教师录用考试,而是真心想在乡村振兴伟业中贡献青春与智慧。要有“乡情”,情感上对农村、农业、农民有认同感。要有“乡缘”,生活经历中有乡村印迹,在乡村长大的青年更能适应和认同乡村教师生活,城镇长大的大学毕业生即使入职乡村学校也很难坚守。事实上,近年来农村初中优秀毕业生报考五年制免费专科、本科师范生,已陆续走上乡村教师工作岗位,他们在乡村学校非常受欢迎,普遍反映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新生代乡村教师。教育部门应扩大培养数量,满足众多乡村学校需求。

  二、从乡村治理实践入手,破解乡村教师“留不住”难题

  中国几千年的乡村社会,教师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天、地、君、亲、师”,乡村教师在乡村常充当裁判者、调解员、引导师的角色。工业革命摧毁了古老的乡村结构,但尊师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农业技术员、农村能人应和乡镇干部一道成为关键的少数。

  1.提高待遇,让乡村教师获得乡村社会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价值的判断,清贫的乡村教师形象让农家孩子失去了对知识的向往,对“知识改变命运”产生了质疑。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有关生活补助的规定。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特殊津贴倾斜政策,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就应越高,使乡村教师工资性收入明显高于同职级城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出台资深乡村教师的特殊福利,让全社会感受老乡村教师的荣光。

  2.参与乡村治理,让乡村教师成为“新乡贤”表率。乡贤文化在我国农村有生生不息的传承,乡贤代表着一方风气和文化。乡村教师因其职业特点,可以成为德高望重、为人正派、做事公道、有威信、能服人的“新乡贤”。而“新乡贤”的荣誉感又能强化教师坚守乡村教育的存在感。同时,要想成为“新乡贤”,就要深入挖掘民俗、民风、家风、家训,就要参与乡村文化讲堂、乡村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活动,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在学校则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倡导树立文明乡风。

  三、从乡村文化重建入手,破解乡村教师“教不好”难题

  1.开发乡土课程,弘扬乡村文化。城乡融合发展是当今中国的大背景,没有乡村文化的复兴,乡村就没有活力和色彩,建设新时代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唤起农村的文化自觉,乡村教师应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乡土课程的开发就是乡村教师继承、发展、传承乡村文化的切入点,让乡村教师挖掘传统地域文化,不但能打破乡村教师与乡村的“孤立”与“隔膜”状态,还能让乡村教师深入了解乡村社会,增强对乡村、对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质量;通过乡土课程的开发使乡村教师群体获得职业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的成长。

  2.问题导向,增强乡村教师培训实效。全面落实“中小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要求,统筹开展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有计划倾斜乡村教师继续教育。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应有别于城镇教师,要针对工作中遇到问题开展培训,突出问题解决。要解决乡村教师“视野不开、立意不高”的教育理念局限,求其“上”而得其“中”。要完善“研训教一体化”培训模式,培训、研究活动的目的指向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树立标杆,加大乡村名师培养力度,努力打造乡村名师团队。

  (周贤斌 民进湖南省委会)

作者:周贤斌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