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廖奉灵:桃李满天下,结果海内外

发布时间:2018-09-05  来源:

放大

缩小

  人物简介:

  廖奉灵(1903—1994),女,汉族,广州市番禺人,在澳门出生。

  廖奉灵早年留学美国,攻读历史学和教育学,1931年获密执安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任广州私立协和中学第一位华人校长达20年。广州解放后,自愿把学校献给政府,历任第五、六届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民进第六、七届中央委员、广东省筹委副主委、第一届省委副主委、第二届名誉主委、第七届广州市委主委、顾问、广东省儿童福利会副主席、广州市儿童福利会主席。她将整个生命与教育事业融为一体,亲手培养的学生遍及五湖四海,许多已成为社会栋梁。有人用“桃李满天下,结果海内外”来赞誉这位老教育家。

  人物事迹:

  廖奉灵的父亲廖德生是一位爱国医生,又是孙中山的同学,早年加入兴中会,后任孙中山元帅府的顾问。1912年,孙中山到岭南学堂演讲后,亲切地握着年仅9岁的奉灵的手说:“小灵,你要用心读书,一生为国争光,做革命的好后代……”这铿锵有力之声,她深深记在心里。廖奉灵从小就受到父辈“教育救国”的民主思想的熏陶,自小同情贫苦百姓,一直记得小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开办了一间幼儿园,专门收容街上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乞丐,孩子们穿上新衣,在兴高采烈地笑呀、唱呀……这玫瑰色的梦预示着她的志向、她的追求、她的理想。

  1924年在岭南大学毕业后,梦幻成了现实,她先后在培道、粤华、明远、执信中学执教,但她觉得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于是,她决定出国深造。

  1931年,廖奉灵带着密执安大学的硕士学位、带着金色的愿望又在岭南大学预科的教坛上出现了。不久,由于外国人办的协和中学要改由中国人当校长,既有学历、声誉,又有魄力的廖奉灵便成了理想的人选。30年代协和中学所在地——广州西村,是个偏僻的村落,野草丛生,连水井也不多。她如果不离开岭南大学,完全可以成为教授,何苦去当“开荒牛”呢?然而,她想到了小时候做过的那个梦,想到了中国人应有的志气,终于成了清末协和建校以来第一个中国人的校长。

  到了西村,她和师生们除草、开路、挖水井,还带头捐钱建校舍。她不但办中学、小学、幼儿师范,还设法集资开了一间“西村平民义校”,专门免费让穷苦小孩读书,并委派得力学生当校长。廖奉灵呕心沥血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协和很快与真光、培正、岭南等名牌学校并驾齐驱。从协和保送的学生都可以免试直升岭南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当时全国一流学府,可见协和当年声誉之高。

  日军侵华的炮声使许多学校被迫停课。为了使正处兴旺的学校生存下去,廖奉灵四处寻找迁校的地点,并提出“为民储才,坚持抗战”的口号。对老师则提出“有饭吃饭,无饭吃粥,无粥自备”的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家长十分信任廖奉灵,所有老师更舍不得离开她。学校先是迁去台山县公益埠,因日机轰炸频繁,最后迁去澳门。

  到了弹丸之地澳门,那是廖奉灵一生最艰苦的岁月,不但要教书,还要整天为全校几百师生的口粮操心。由于战乱,不少学生与家长失去联系,不但交不起学费、膳费,而且连生活费也求助于学校。廖奉灵对学校的高度负责,对师生的时刻关怀,得到全校人员同心协力的支持。当时吴贻荪老师就曾把个人画展义卖所得款5000元(白银)全数给了协和。师生们虽然常常靠番薯、玉米、眉豆充饥,但仍然努力教书和读书,并在校长带领下,为前方抗战士兵做棉衣、棉鞋等慰劳品或到难民营和街头宣传抗日。他们为抗战募捐而演出的当时名剧《放下你的鞭子》,曾轰动了整个澳门,连总督也前往观看。那时澳门也有不少日本奸细和浪人,有人担心师生们会遭毒手,但大家心向祖国,毫不畏惧地坚持宣传“抗日必胜”。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人们看到了廖奉灵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为教育的高尚品格。

作者:     责任编辑:赵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