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许崇清:新教育学和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发布时间:2018-09-05  来源:

放大

缩小

  人物简介:

  许崇清(1888—1969),别号志澄,男,汉族,广州人。1952年8月15日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民进中央常委、民进第一届广州市理事会主任理事、民进第二至第六届广州市委会主委,广东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中山大学校长。

  许崇清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他的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人物事迹:

  许崇清生于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初八(1888年1月20日),8岁丧父,其母作独力抚养四男三女,生活艰难。12岁时许崇清被送往湖北武昌,寄养在姑丈冯启钧家,并进了当地一所教会学校念书。

  1905年,许崇清考取官费生,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读完中学再进日本帝国大学和研究院,专攻哲学及教育学,对日、德、美诸国的教育思想尤为注意。在留学期间,他曾于1911年回国参加了当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后又回日本继续读书。到1920年才学成回国,回国时已是33岁。他在日本求学时正值青年时期,具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求知心切,刻苦学习,精通日、英、德语。在专业学习上,受指导教师的影响。许崇清在《关于我的学术思想》里写道:“我在大学时,是由哲学而社会学,最后才走上教育这条路来的。我搞哲学时,搞的是新康德哲学;我搞社会学时,搞的是孔德社会学;我搞教育学时,搞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总之,那一学科的主讲教授是哪一学派的,我跟着也搞哪一学派的东西。我走的门路越多,那些错杂在我的脑海里的学派的对立和矛盾,就越加使得我无从收拾。于是,我想独自创立一个新体系。我几乎走遍了唯心论各科形态的哲学的歧路,结局是摸上了唯物论的最高发展形态——辩证唯物论的道路。从那时(1919年)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教育学的一个新体系就成了我的理想。”

  1920年许崇清学成回国,在上海与孙中山会面。孙中山鼓励他回广东,他随即担任广州市、广东省的教育行政领导职务。许崇清曾于1923年国共合作时,由廖仲恺介绍参加国民党,并由孙中山指派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1924年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的“教育”部分,他是起草人之一。

  大革命时期,许崇清与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组织广东革命政府的全省教育委员会,推行教育改革,这是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起点。1921年,许崇清创办广州市民大学,当时报刊评论说:“此乃中国教育史上之创举。”1922年,廖仲恺赴日本与苏联代表越飞会谈,他随同前往。据何香凝回忆:“当时仲恺的哥哥在日本做北洋政府的驻日本公使……我们如能够住在仲恺的哥哥的家里,当会更为方便,于是以带许崇清给他第六女儿做媒为掩护……以利于他与越飞会谈”。(何香凝:《回忆廖仲恺》、《红旗飘飘》第一集,第80页)10月24日,许崇清与廖承麓(六薇)在东京结婚,婚后不久即回广东。

  1924—1926年,是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当时国共合作,许崇清被1924年的革命统一战线掀起的蓬勃的国内革命高潮所鼓舞,并受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所形成的苏联教育制度的新规律研究的启发,他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在教育理论上,他主张教育断不能与国家、社会的政治脱离;在教育实践上,他真正认识到革命的社会的实践对改造社会、教育人与改造人的伟大意义。他在当时共产党的影响下和左派青年的帮助下,满怀希望在教育事业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在教育的实践上写下他一生中光辉的一页。

  1924年,许崇清任广东省教育厅长,曾发起收回教会学校外国人管理权及禁止在学校内传教的运动,这个运动席卷全国。他还开展了工人群众的识字运动。1925年,许崇清在国共合作举办的干部学习班上,与毛泽东、恽代英、周恩来、肖楚女、彭湃等一起讲述革命理论。他主讲《革命与教育》时,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教育任务,并强调教育对于改造旧社会和建设新中国的作用,阐明教育与革命实践、国家建设的关系。在整个大革命时期,许崇清在教育思想上和教育实践上,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贡献。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以后,革命统一战线及一切革命政策已被国民党当局的反人民的“清党”政策和屠杀政策破坏了。

作者:     责任编辑:赵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