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典型引领

刘艳芬:不忘初心,在坚忍中成长

发布时间:2018-11-26  来源:

放大

缩小

  教学不仅仅是按部就班,更需要主动作为

  我清楚地记得,1994年刚到湛江工作时,学校办公、实验条件非常简陋,做一个简单实验都要上下跑几层楼借各种试剂或仪器。我教的畜牧兽医专业是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大部分课程都需要教学实习场所,现有的实习“基地”难以满足学生教学实习的需要。对此,我没有观望、等待,而是主动作为,利用私人关系联系教学资料、自己动手编写实验讲义,多方奔走联系生产实习场所,用辛勤的汗水实现作为教师的职责。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要实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合作的实习单位已无力承受,因防疫的需要也不愿再接受学生实习。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但学校底子薄,又处于建设期,一时无法建设实习基地,全系十几门课程的实习难以开展。为此,我们迎难而上、主动出击,立足学校缺乏资金但有土地的现状,多方筹措资金,硬是在学校后山的空地上建起了占地50余亩的牧草实习基地和存栏量100多头的实习猪场,解决了学生实验、实习的困境。通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牧草实习基地现已发展成为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湛江市优质牧草示范园和省级草畜一体化研发中心,成为教学科研的良好平台。

  从参加工作起,我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先后承担7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尽管很多教学内容都已讲授多次,我仍然坚持找资料、查文献,把最新的学术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我想方设法刻录教学光盘20多种;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用生产中的典型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常常需要花几倍的时间去备课,努力寻求好的方法,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对学生有用的好课。在教学方面我从不拈轻怕重,总是勇挑重担,在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的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学期都超额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我所教授的课程繁简难易都有,但无论什么课程,我都能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勤学深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十年的默默耕耘,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践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三十载的痴心坚守,青丝变白发,三千学子成为畜牧战线的骨干,在南粤大地上绽放出光和热。辛勤付出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一些荣誉: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2017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1998年荣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先后5次获广东海洋大学“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

  “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浇灌深深眷恋的红土地”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重要任务。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创造知识。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曾说过,“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教师不上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我深深认同这一观点,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立足广东畜牧业发展实际,努力争取科研项目,力争在科研工作中有所作为,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浇灌深深眷恋的红土地。

  “生产一线是产生科研项目的源泉”

  申请科研项目需要准确把握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经过专家论证认可方能批准实施,绝非易事。刚参加工作时,我的积极性很高,什么级别的项目都积极申请,但命中率很低。仔细分析后我发现,很多时候败北的主要原因都是选题不切实际。后来我就积极参与生产实践,从生产一线中寻找项目申报的切入点,做到厚积薄发、有的放矢。

  1995年我初到湛江时,发现炎热潮湿的气候严重制约了快大型肉鸡的生产性能,肉鸡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6-9月十分严重。广东畜牧业主要以猪禽为主,如果能通过简单方法缓解肉鸡的热应激,就能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据深入的文献积累和资料收集,我大胆提出以维生素E作为抗应激添加剂,开展对热应激肉鸡生理、生化、内分泌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经过两年的系统对比研究,终于摸清了肉鸡热应激的生化机理,解决了肉鸡热应激的技术难题。该技术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已广泛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获得湛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此事,我对“生产一线是产生科研项目的源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在一次调研活动中我了解到,雷州山羊本是广东省的地方良种,但因近亲繁殖,品种退化十分严重,如不及时采取行动,该品种就会在发展中被淘汰。为此,我提出了开展雷州山羊提纯复壮和杂交改良方案,该项目得到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重视,特批资金让我们在湛江建立雷州山羊保种场,同时制备雷州山羊冻精和冷冻胚胎,送交农业部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保存。针对品种退化问题,我们还进行了肉羊杂交试验,筛选出优秀的肉羊杂交组合,使后代羊的平均日增重较本地品种提高67%,实现了当年羔羊当年肥育、当年出栏的目标。该项技术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粮食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是制约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和绿色环保的生猪养殖模式是打破瓶颈的主要方式。记得我在农村生活的时候,农家养猪的方法就是把野菜切碎煮熟,再加上少量的米糠或麸皮,虽然饲养周期较长,但猪长得很大很肥,说明猪是可以消化利用一定量青绿饲料的。过去,青饲料主要是未经过选育的天然杂草或野菜,产量低、季节性强、质量不稳定,不适合现代商品猪生产模式,而现在,草业专家已选育了很多优良牧草品种,完全可以有计划地人工种植,实现稳定的质量和产量。一年四季均有不同的牧草品种可供选择,如果能找到一种牧草,适口性好、产量高,又能全年生长,同时管理方便,那么就有可能改变现在的养猪模式。此外,牧草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肥料,如果能把猪的粪尿水作为牧草生长的肥源,既能解决猪粪尿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又能为猪提供优质饲料,一举数得,影响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可迎刃而解。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加上生产中的不断实践,我大胆地提出了“以草代粮、生态养猪”的新方法。但怎样把这种想法落到实处并与现代化的养猪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还有很多技术难题,比如牧草品种(青饲料)的选择、收获、加工及具体的养猪利用方式,牧草加工设备的选型配套,牧草消纳猪粪尿水的能力、猪场污水的处理方式及牧草的种植方式等一系列难题,需要逐项研究并适配。以牧草加打浆设备为例,试验初期我们只能在市场上找到通行的切草机,把1米左右的长草切成1厘米左右的小段,虽然效果比长草提升很多,但和饲料搅拌时容易分离,满足不了要求。后来我们直接找到机器生产厂家,当面提出具体的想法和要求,希望生产一种能把鲜草粉碎得像菜馅一样的机器。跑遍全国,最后终于在北京找到一家公司同意尝试,这一试就是3年多,经过数次改进,才最终定型。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我们一干就是8年。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反复摸索,最终构建了“种草养猪-猪粪肥田-田肥草壮-壮草喂猪”的生态养猪链,创立了种草养猪新技术体系,使生猪养殖成本降低20%—30%,同时实现了养猪污染物的零排放,打破了生猪只能用粮食饲养的束缚,开启了全新的生猪养殖模式,真正达到节粮、环保、优质、生态的目的。成果一经公开便引起国内外学者和用户的广泛关注,来广东海洋大学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也有不少技术人员前来咨询和学习。仅通过3年的推广,在广东一地就创造了10亿元的经济效益。因此,人们戏称我是“农民致富的财神爷”,该项目分别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和湛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个人也因此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农业科技人物——大地之子”,并入选《辉煌广东六十五年》(人物卷)。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