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9-03-01  来源:民进中央

放大

缩小

  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以下简称“三区三州”)是当前中国教育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短板。调研发现,在特殊支持政策的推动下,“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是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地方政府高度依赖特殊支持政策。“三区三州”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非常低,普遍存在举债办教育现象,教育支出90%以上来自中央转移支付,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对中央的特殊支持政策非常依赖。

  二是教师编制不足,而临聘教师待遇较低,稳定性差。凉山州缺编1万个,阿坝州缺编4042个,甘孜州缺编4298个,在编制总量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只能用临聘方式解决。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临聘教师收入很低,稳定性非常差。

  三是普及率快速提高带来师资紧缺。“三区三州”在大力推进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面临教师供给方面的巨大压力。以学前教育为例,2012年在园幼儿为55.96万人,2017年底增加到145.01万人,增幅达159.13%,师资非常紧缺。

  四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整体不高,水平参差不齐,学科结构不合理。四川甘孜州第一学历是本科的教师仅占7.8%。甘肃天祝县264名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仅占25%。

  五是“三区三州”自然环境恶劣,教师工作条件极其艰苦。如西藏那曲市海拔高,含氧量仅为内地的50%,因高寒缺氧,70%的在职人员工作五年左右后均患有高原性疾病。青海省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学校有98所,另有近400所学校供水、供电有困难。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教师编制配备倾斜。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特殊情况、教育脱贫攻坚、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带来的新情况,统筹考虑、合理核定“三区三州”教职工编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加大跨市域调整力度,省级统筹、省域调剂,动态调配。加大跨行业调配力度,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和规范教职工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

  二是加大政府购买教师岗位力度。为了保障编制外聘用教师的质量和稳定性,建议:一要确定标准。省级政府制定聘用教师的工资标准,规范政府购买教师岗位工资水平及社会保障水平,基本实现同工同酬。二要明确责任。明确聘用教师只要符合入职标准,其人员费用就是政府责任,不能挤占学校公用经费。三要纳入预算。将政府购买教师岗位所需经费纳入省(自治区)、市(州)、县财政预算,由各级政府分担。地方政府确实有困难的,根据实际情况向中央财政申请专项转移支付。

  三是加大教师培养补充力度。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通过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培养本土化教师。鼓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提高“三区三州”公费师范生招生比例,鼓励地方开展“三区三州”师范生定向公费培养并扩大规模,特别要加大紧缺薄弱学科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力度。扩大实施中央特岗计划,在名额分配时向“三区三州”倾斜;鼓励所在省份实施地方特岗计划并扩大规模,为“三区三州”输送更多的高校毕业生。

  四是取消职称岗位比例限制。在“三区三州”乡以下地区全面取消职称岗位比例限制,教师在任职年限、学历、教学业绩等指标方面达到基本标准即可评聘相应岗位。同时,在职称评而未聘教师集中地区投放过渡性指标,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五是为高原高寒地区教师提供医疗、住房等支持。第一,实施高海拔地区学校供氧工程,在学校配备充足供氧设备。与当地医院合作,选派医生驻校出诊,为学校师生提供医疗支持。第二,在海拔相对较低、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集中建设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过渡性教师居所,以保证这部分教师退休后能安享晚年。第三,在核定周转房造价时考虑地区成本高的特殊性。

作者: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