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推动中国期刊“走出去”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9-03-01  来源:民进中央

放大

缩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与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媒体的传播能力。期刊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体现。《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17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30种,平均期印数13085万册,总印数24.92亿册。而我国的期刊出口数是335.19万册。充分关注和提高期刊国际传播力,促进期刊“走出去”工作十分必要。

  制约我国期刊“走出去”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在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规划中没有列入对期刊“走出去”的发展规划,我国出版基金不包括对期刊的资助,“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都不包括对期刊的支持。

  二是期刊的管理机制存在问题。我国期刊总体分散、实力较弱,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期刊一般设在国家的企、事业单位下,其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导致我国期刊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期刊质量与其“走出去”成果与编辑的薪酬关系不大,不能很好地调动期刊编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期刊办刊人员和编辑人员缺乏与国外高水平同行的交流和学习机会,缺乏国际化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以期刊实物出口为主要形式的“走出去”不适应现实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纸质期刊的读者大量减少,国外订阅我国纸质期刊的消费者减少,同时国外图书馆采购纸质期刊的预算也相应减少,这都造成我国期刊的实物出口量逐年下滑。

  四是出版外文期刊的成本比较高。对于以外文出版的期刊,不论是学术类期刊,还是大众消费类期刊,费用都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期刊的组稿费用、翻译费用、编辑费用,以及雇佣国际人才的费用都相当高。目前我国一本英文科技学术期刊的一年运营成本大约在2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还不包括人员成本。

  为此,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自上而下提高对将期刊“走出去”的重视程度,将期刊纳入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规划,设立中国期刊对外推广计划、项目等,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期刊纳入出版基金和我国各类资助计划,加大各级政府资助力度,在发展资金、项目审批、人才培训、奖励计划等方面向“走出去”期刊倾斜,为期刊“走出去”提供坚实政策保障。

  二、改革管理机制,为期刊“走出去”创造有力条件。改革现有的期刊管理机制,从科技类期刊开始进行改革试点,按照国际化方式办刊,为我国期刊与国外同行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期刊“走出去”工作,给予办刊人员和期刊“走出去”人员适当的奖励。对办刊人员进行培训,举办国际期刊展览等活动,扩展办刊人员交流渠道,邀请“走出去”效果好的期刊社,分享和交流经验,让更多办刊人员研究用西方的表达方式和阅读习惯讲中国故事。

  三、加强期刊“走出去”媒介建设,提供平台支撑。探讨和打造我国期刊“走出去”数据平台,进一步突出政策引导、项目牵引和平台搭建。借助国外数据库平台“走出去”,同时积极打造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走出去”平台。积极探索与海外(境外)媒体合作办刊、供稿供版、共同策划联合采访、举办主题论坛、媒体研讨等,加强与对象国媒体和相关机构和沟通和合作,结合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化平台,促进期刊“走出去”。

  四、建立中英文期刊“走出去”模式,分类建构对外话语体系。成立全国范围的期刊“走出去”翻译联盟,整合并培养国内外优秀翻译人才。重视在中文话语体系下传播我国各个领域先进的研究成果,提高我国期刊的知名度和国际传播能力。

作者: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