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潘承孝: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发布时间:2019-09-05  来源:

放大

缩小

  汽车、内燃机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在20年代,当汽车、内燃机还是新的学科时,潘承孝就远涉重洋到美国学习掌握这门学科。回国后,在30年代,我国工科大学开设这两门课程者还是屈指可数,潘承孝是最早讲授这两门课程的教授之一。当时有“南黄北潘”之称,即上海有交通大学黄叔培教授讲授有关汽车方面的课程,在北方则有潘承孝了。当时我国尚无自己的汽车工业,但无疑他已为祖国的汽车工业播下了人才的种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重工业部领导下成立的“汽车工业筹备组”,初期只有10余人,其中就有他的学生4人。曾任天津大学校长的内燃机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史绍熙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曾写道:“我之所以选择了内燃机这个研究领域,数十年矢志不移,说实在话是发端于潘老对我的启蒙”。又如吉林工业大学校长陈秉聪教授、长春汽车研究所所长陆孝宽、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李渤仲、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胡国栋教授等,都曾受业于潘承孝。他们都在内燃机、汽车学科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潘承孝从事工程教育60多年,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发展祖国工业培养出大量人才,付出了他毕生的心血。

  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楷模

  潘承孝从事工科教育60多年,执教的同时担任系主任、教务长及院长等行政工作,素以严谨治学和严格要求而著称。史绍熙教授任天津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方针”,在教学上取得了成效,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得益于潘承孝教授的言传身教”。

  潘承孝的治学严谨,首先表现在他的严于律己上。他执教期间,一人讲授3门专业课,还兼任系主任、教务主任等行政工作,然而对备课认真,一丝不苟。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一致反映他讲课逻辑性强,深入浅出,口齿清楚,既严肃又活泼,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备课精益求精,每年的讲课内容都有新的补充。在抗日战争期间,很难得到国外书刊,但他尽力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教材内容,随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思维。他对教学的高度负责精神人人钦佩。

  潘承孝在行政领导工作上做到坚持原则,任人唯贤,不讲私情,办学从严,赏罚分明。有一位当年在西北工学院教务处任职员者回忆说:西北工学院一年级学期考试都用弥封考卷,有几次学生作弊,潘教务主任当场将考卷撕毁,责令学生退出考场。西工考试严格,已成校风,人人皆知。又如西工迁校西安时,会计处有两个会计盗卖煤炭,当时社会贪污成风,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会计××心太狠,得了奖金又卖煤,贪风唯有西工盛,我问先生能办谁?”此诗有人置于潘承孝办公桌上。他很快调查核实后,将那两名会计开除出校。这种不讲私情,赏罚分明的领导作风,全校师生钦佩。

  甘为人梯,不求名利,我尽我心,我尽我力的高尚品德

  一位专家学者对科研的贡献大小,往往以他发表的科研论文、著作的数量、质量来衡量。这当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象潘承孝这样一位公认的专家、学者就不能仅仅从发表研究论著来衡量了,而应该更深入地、全面地来分析他对科研事业的重大贡献。

  1963年一机部下达了一个燃用劣质油料的课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个什么高精尖的课题、但潘承孝接受了这个课题,组织人力开始工作。首先,他明确提出要搞一种适合农村使用条件,能受农民欢迎的,又能燃用多种燃料(含劣料)的农用动力装置。他的这种结合国情为农民服务的科研思想,当时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经过几年设计、试验,终于在老式烧球机上利用了分层燃烧原理,改进了燃烧室,提高了原样机的各项指标;且又保留了它的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容易操作等优点。当时在邯郸农机厂进行了小批试制,产品达到了设计要求,在农村排灌站试用,很受农民欢迎。在1965年一机部于无锡召开的科研会上得到肯定,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15马力(试制样机5马力)使用劣质燃料的设计。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未能进行。这是在潘承孝的结合国情,不为名利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设计制造工作。

  潘承孝对科研的贡献在于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材。1982年他发现河北工学院邹仁?讲师是个突出人才,他在学术委员会提出越级晋升为教授,并于1983年尽力支持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国讲学,使其得到国外学术界的好评,为国家争得了荣誉,终于担任了河北省科学院院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潘承孝对科研的发展有远见卓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我国社会尚未充分认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时候,他亲自筹备计算机站,1976年在教师中开办计算机语言班,两年间连续办了8期,使500多名教师受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训练,并培养了一批工作人员,在省高校中先行了一步。

  “文化大革命”期间潘承孝屡遭冲击,但他对党的信念始终不渝。1970年他被下放到河北工学院情报资料室工作,他按时上班,无怨无忧,兢兢业业工作。他翻译了院外工厂求援的仪器说明书、机器安装指导书以及学术科技论文约20万字,整理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积存的外文科学技术报告约有3000余册,凡是与该学院各专业有关者,分送各系资料室;对外校有用的,分别寄给有关学校,得到各校的感谢。他又用个人名义邀请懂日语的教师翻译日本《内燃?关》临时增刊“内燃机测量技术”和“内燃机燃烧”等书,由他担任译稿的审校,并以“情报组”的名义出版。

  潘承孝还与国外联系,引进美国大学的科教书,如物理、高等数学、内燃机原理等,并组织翻译。这种甘为人梯,不求名利,不论在顺境逆境中,均抱着“我尽我心,我尽我力”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科研和教学上作出贡献。

 

作者:     责任编辑:赵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