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月初:谋求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19-09-05  来源: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

放大

缩小

  根据“2019•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的总体部署,我就“基础教育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一主题作个汇报交流,题目是“谋求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迅猛,形势喜人。曾经长年困扰和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难题,诸如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短缺、教育技术滞后、教育设施设备落后等等,已经不是主要问题;随着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系列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育新理念也不断更新迭代,基础教育已经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目前,基础教育最缺的是什么?我认为,最缺的就是优秀师资,就是有炽热教育情怀、高尚职业精神、精湛教书育人技能的优秀教师。而师范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正好是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因此我认为,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完全可以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同频共振。

  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是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2年8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7年11月,党中央颁布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教师培养培训更是极度关注,先后作过系列讲话、指示和批示,概括说来,一是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度重视教师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二是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殷切希望,赋予人民教师新的时代内涵和职责使命;三是创设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精心培植优秀教师成长的肥田沃土。党和国家的反复强调,习总书记的系列论述,成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行动指南;而建设好教师队伍,一定要从活水源头抓起,从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破题。

  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是教师培养的现实需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二:一是慎选良师,二是精育名师;前者主要依靠师范院校“输血”,后者主要依靠学校自身“造血”。近年来,在面向师范院校“慎选良师”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师范生教育情怀不浓烈,从教意愿不强,职业精神不足,大多把教书育人当作职业而不是事业,普遍缺乏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志向与规划,普遍缺少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的思想准备;二是师范生专业功底不扎实,在专业知识、学科素养、教学能力、课程理念树立、学科认知特点把握、学情分析、教育情境设置等等方面普遍有所欠缺,很多人对教育教学新理念缺乏认识,对高考中考综合改革缺乏了解,“天线”接得不够,“地气”也接得不好,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师范生专业技能不娴熟,普通话、三笔字、口头与书面表达、沟通与交流能力等等都缺乏专门训练,尤其是普遍缺乏学法指导、心理疏导、思维引导、学生发展指导等育人基本能力,不少人育人意识淡漠,当不了班主任或不愿意当班主任;四是师范生发展意愿不强烈,学习主动性不足,专业发展意识不强,职业规划能力欠缺,很多人写不好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课例、教育叙事、调查报告、课题报告等,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反思习惯、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及研究成果物化能力。上述问题的解决,显然也要从活水源头抓起,从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破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生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木之本水之源,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师范生这一源头抓起。作为基础教育管理者,我们最期盼的是:师范院校能够坚定不移地、坚持不懈地强化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提供足量的“一践行三学会”和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优秀教师。如果要说基础教育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想,这就是最大最根本的需求。这里,我想硬着头皮麻着胆子,鲁班门前弄回斧子,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指手画脚”,谈四点粗浅看法。

  一、师范生培养要注重师范性

  师范院校要姓“师”,人才培养要突出“师范性”。何谓师范性?陶行知先生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解释,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答案。师范院校要克服只重“学术”“综合”不重“师范”的弊端,要加强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和师德规范的教育,让师范生名副其实,既能为师,也能为范,真正成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要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转化为师德行为,促使他们成为认同师德规范并能自觉践行的合格教师; 要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同教书育人的意义与价值,系统构建职业认知和规范养成体系;要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认清学习促进者、成长指导者和人生示范者的角色定位,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积极情感和良好心态、状态、姿态、语态;要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学生成长引路人为职业角色预期,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差异和学习发展权利,富有爱心和责任心,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炽热教育情怀和良好师德规范,是成为优秀教师前提条件,是教育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粒扣子应该从师范生教育一开始就认真扣好,促使他们既做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又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其好此,才能履行教书育人双重职责,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神圣使命。

  二、师范生培养要注重基础性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师范生要想走上教师岗位,成为合格教师,必须夯实基础,系统扎实地掌握所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形成科学的学科观和深厚的学科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对教师的基础与素养要求更高也更全面。师范院校要顺应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号召与需求,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师范生建构系统的完整的知识链;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打好教育理论基础,提升学生发展指导力;重视培养师范生阅读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不断开拓知识视野,避免造成“一群不读书的人在努力教书”的现象。目前,基础教育普遍推行“逢进必考”政策,教师入职、进编、晋级等都需要通过专门考试,很多学校还会定期举行教师学科素养能力竞赛或业务考试,如果基础不扎实,是很难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

  三、师范生培养要注重实践性

  师范生的教师素养提升是一个“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升华过程,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将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才有意义有价值。另一方面,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也主要是一个实践训练过程,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究、总结、反思和提炼升华,形成解决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等实际问题的系统能力。因此,师范生的职前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性,让他们在模拟授课、微格试讲、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跟岗培训、拜师学艺等实践活动中获得切实锻炼。早在1992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其中把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目标与必修内容设定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等,而这些教师基本功,需要系统培养,需要通过足量实操习得。因此,师范院校要注重对师范生的全程化综合化培养,突出“做中学”,注重实践性,为师范生步入教育职业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四、师范生培养要注重发展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求师范生具备学生成长指导能力,具备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必须集实践者、反思者、研究者于一身,具有厚实的理论根基、敏感的问题嗅觉、前沿的研究视角、多样的研究方法、强大的成果物化能力等等。因此,师范院校要帮助师范生了解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基本阶段与路径方法,强化专业化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制定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系统进行批判性思维方法与反思技能训练,掌握教学反思、教学课例、教育案例、叙事分析、行动实证研究等教育研究工具,引领师范生既耕耘好教书育人“责任田”,又拥有实践探索的“自留地”,力争从亦步亦趋的教书匠走向与时俱进的教育家,真正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走到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客观说来,目前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是存在着“隔膜”与“壁垒”的,在人才培养上尚未形成一体化格局,还缺少共识、默契和互动,甚至存在着育人观念互掐、育人链条断裂、育人系统割裂等情形。个人认为,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应该是人才培养共同体,应该构建“开放、平等、互动、互补、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应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育人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谋求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既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也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

作者:黄月初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