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 > 民进与香港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记港商赵安中先生
 
 

 


 
  春节前夕,宁波市政协副主席陈守义打来长途电话,说镇海电视台正在摄制一部电视专题片,题目是《希望之路——一个香港老爷爷和100所希望学校的故事》,介绍宁波籍港商赵安中先生十多年来捐资办学的事迹。专题片共有四集,今年要摄制完成,将作为向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他们一行准备在春节后就来北京,主要是采访著名社会活动家雷洁琼,因为雷老一直对赵安中先生的义举很关心、很支持。

  春节假后上班的第二天(2月13日),陈守义同志就率领摄制人员赶来北京,下午一时半到达北京机场,三时半他们就赶到了雷老的家。那天,阳光灿烂,春光明媚。在雷老的会客室里更是春意盎然,蝴蝶兰、西洋杜鹃、法国兰花、凤梨、带着红黄球花的仙人掌,都绽出笑脸喜迎客人,共贺春喜,会客室迷漫着春节喜庆的气氛。

  摄影机已经架好了,灯光师也作好准备,采访开始,请雷老谈谈对赵安中先生的印象。雷老思路清晰,娓娓道来:“记得是1998年5月吧,赵先生来到北京,我和他见了面,谈了话,印象很好。那次赵先生夫妇和他的大儿子,专程到国家级的贫困县——滦平去考察希望工程,并且再次为滦平县捐助了几个希望工程项目。一个80多岁的香港老人,自己省吃俭用,这样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雷老接着说:“我们见面的时候,赵安中先生一再对我说,他在香港是最小最小的老板,他捐资办学、捐助希望工程,只是为祖国和家乡尽一点绵薄之力,求得‘心之所安’而已。但是我听说,到目前为止赵先生已经捐赠了4000多万人民币,捐建的希望工程项目达到了一百几十个,而且他表示,有生之年还要把这条希望之路走下去,这说明我们的科教兴国战略深得人心。赵安中先生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采访雷老的任务完满完成了。有关同志聚在一起闲谈赵先生的义举。笔者却在思索探讨一个问题,到底是一种什么思想在支持着赵安中先生坚持捐资办学?

  赵安中先生1918年10月出生在宁波镇海县骆驼桥,小学没有毕业,就到钱庄去学业,以后到南货行当店员,跑单帮当过行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颠沛流离,遭了不少难。1949年春夏之交,他在广州做生意,想从香港转道返回上海,但因战事阻隔,航运不通,从此就滞留在香港。开始办布厂,创业维艰,厂房是租的,旧机器是赊来的,以后涉足纺织业,自学补习英语、日语、粤语,逐渐向日本、东南亚打开业务,在印尼、泰国、南非均有他公司的分支机构。“凭勤俭建立根本,靠积聚而成小康”,是他的经验之谈。

  祖国的变化,时时牵动着赵先生的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伊始,国门初开,赵先生就萌发了回家乡看看的念头。1981年10月,他终于踏上了阔别32年的故乡,会见了故旧,所见所闻,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心情十分愉快。以后,赵先生又三次回大陆参观旅游,到过上海、北京、西安、重庆、武汉、三峡等地。在此前,赵先生已经游览过美洲、欧洲、澳洲、非洲不少国家,饱览异国风情;现在,他参观考察了祖国,参照对比,使他得出了一个明晰的结论:“中国必须改革,必须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改革,有两条:一是不能动荡,二是不能分裂;但是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人。改革的基础是人的素质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要提高,但更应从小学生做起。”联系自己从小饱尝没有文化的苦楚,他决定资助家乡发展教育事业。

  1985年包玉刚为家乡宁波大学奠基,邀请镇海县庄市当年叶氏中兴学校老同学见面,赵先生和包玉刚是同校同学,赵先生以小儿子赵亨文名义捐资100万元,这是赵氏家族捐资办学的第一笔。从70岁开始,赵先生把手创的荣华纺织有限公司交给儿子管理,自己过起一种“退而不休”的生活,他概括为“三不管”,“事业不用管,赚钱不用管,孩子也不用管”。清闲是清闲了,但他又感到失落感。当时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人生必须有一个希望,为达成希望去求人,而去奋斗,因成功而欢悦。我今天因无欲无求而有失落感。”

  在商场奋斗闯荡了数十年的赵先生确实静不下来。在故乡友人的启发下,他要把精力投向祖国教育事业。他认为办好教育是对未来投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投资的是金钱,得到的是“希望”投资的是现在,得到的是未来。赵先生给友人的信中说:“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这以后的十多年他在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配合下,已投资建起希望学校110余所,其中没有一所是用他的名字,有的只用他母亲林杏琴或夫人龚碧华的名字。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不怕艰苦,上高山,下海岛,一所所学校去看过,去落实,他的行动深深打动了当地的干部、教师、家长和莘莘学子。为了凑齐1000万建造宁波大学的科技馆,他把在美国的房产也卖了。

  1998年5月,笔者陪同赵先生去滦平县考察落实他捐助的5所学校,同行的有他太太龚碧华和大儿子赵亨衍。赵先生身材高大,脸色红润,满口是宁波乡音。这是他第一次出口外、到了祖国的北方。汽车到了古北口,激起了老人家的爱国思绪,回到了热血青年时代,讲到东北沦陷,消息传来,学生们写血书要投笔从戎,保卫国家,自觉抵制日货、焚烧日货,他兴奋地唱起了“打倒列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开始是轻吟,后来是大声唱,一气唱了六七首,而且字句连贯,足见老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旅途中,感到老人生活非常俭朴,吃饭时,他不喝酒,也不喝饮料,只要普通饭菜就行了。他说我们来考察,不能接受人家的招待,所有膳食、住宿都由他们自行结账。听说他一生立下的规矩,一不做生日,二不请客。三个儿子结婚都不请客,他穿着随便,最近的一套西装还是15年前买的。

  赵先生阅历丰富,看问题很透彻。他说他不相信迷信,不相信轮回报应。他也不赞成把财产过多地留给子孙,认为弄不好反而会贻误子孙,他主张给子孙好的教育,使他们掌握自立做人的本领。

  他办事十分认真。确定一个希望工程项目,他先要了解具体情况、可行性,拟订计划,当开工时先付一半钱,到落成后再付另一半钱,而且要派员来验收。就是说,钱要花在实实在在该花的地方。当他来到滦平县张百湾镇中学时,这是镇上最高的建筑,也是附近最好的一所学校,赵老先生高兴地笑了,和大家在校舍前合影留念。他实地察看了三间房中学。他几次提出要去实地察看邓厂满族乡寄宿学校,但由于路太远,山路也不好走,县乡干部一再劝阻,他感到是个遗憾。

  当地的县乡干部和学校领导一再对赵先生的义举表示感谢,赵先生总是说:“我在香港是个很小很小的老板,我只能做点小事情,我的这些捐助是微不足道的,为祖国家乡出力是我份内之事,是我的光荣。”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若干年后,这些学校里将走出一批批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责任编辑:张政泽)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