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专题 > 领导讲话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在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上的演讲
 
 


    非常不好意思,刚才这个片子,我反复跟他们讲要少讲我个人,但是里面还是有很多我个人的东西。新教育实验是我们的团队,是整个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一起来做的,我只是一个发起人。而且刚才那个片子,大概是刻录的问题,效果非常不好,一会儿声音高,一会儿声音低,有很多噪音,非常不抱歉。

    我想用较短的时间,把新教育实验发展的情况、构想,给大家作一个介绍,实际上也是我给会中央领导的汇报。我近几年做的一些工作,一直是在会中央的关心、帮助、支持下开展的。我会在3:55准时结束,然后留5分钟时间给大家提问。

    新教育实验我们给它一个基本的定义,即以教师的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坦率的说,这个定义是我们经过四年的历程以后,才给新教育实验作了这样一个命名。在此以前,我们只有一个“新教育”的名字,有六大行动的具体内容,但没有明确的定义,当然,我们一直在思考。以教师的发展为起点,这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因为我们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也不会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快乐,永远也不会有孩子的快乐。现在我们很多学校在把“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作为一面旗帜的时候,很多人却忽略了教师的存在,在我们的教科书里面,教师就是蜡烛,他的使命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孩子。教师没有直接呈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他的价值一定要通过学生去呈现,我觉得这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大的不公。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快乐,这样他的教育才能有成效,才能把我们的实验变成以教师的发展作为起点。“六大行动”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新教育实验的抓手,就是做六件事情,都是一看就懂,一做就能够做的最简单的教育方法。我稍后再介绍。

    我们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共同体”的概念,也就是说参与到我们新教育实验中来的成员,都是我们新教育共同体的成员,新教育是我们这个共同体的一个共同的创造,所以我们一直反对把某一个人,或者是某几个人作为新教育的代表,这是不够的。实际上现在有504所学校,有将近5万名教师,80万名学生,参与到我们新教育实验中来,这些人都是新教育共同体的成员。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一种追求,体现了我们对教育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一种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教育是一种生活,这种观点并不新鲜,无论杜威还是陶行知都讲过,但是同时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这问题非常重要,它是一种生活,但不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同时教育生活还应该是幸福的。上午许主席讲,《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是事实上现在的孩子,所有做教育的人,都不能从教育中得到快乐。孩子们不快乐,老师们不快乐,父母们不快乐,校长们也不快乐,全社会都不快乐,所以现在教育已经成为过街老鼠。那么,没有人能够从教育这样一个本来应该赋予我们幸福完整的生活的这样一个活动中得到快乐,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遗憾的事情。我到天津去讲学,天津的一个老师对我说,他们有一个学生竟然对老师拍桌子,以前都是老师对他拍桌子,后来他实在受不了了,跟老师拍桌子说:他妈的,这个学习谁发明的,老子不干了。这是来自我们孩子的一种真实声音。所以我们觉得教育应该给人带来幸福。同时,教育应该是一种完整的生活。现在我们的教育仅仅为了分数,仅仅为了考试,仅仅为了让一个人过一种比其他人优越的生活,成为我们所有的人对教育的期待。我们的校长也是为了分数,评比就是看你分数的排名,我们看学校的品质就是看分数,看孩子就是看分数,家长期待的就是他考一所好学校,对一个完整的人没有期待。所以我们的教育缺得很多,对做人,对品格的教育,这样最重要的东西,整个教育没有。所以我们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我们新教育的非常重要的目标。

    回顾的部分我就一带而过了,因为刚才电视片里更多的是讲回顾。当时看到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这本书的时候,给我一个很大的震憾。因为我觉得如果再像过去那样,不断的去写书是不行的。当时我也是一个写书写得很多的人,我曾经是江苏省最年轻的教授,出版了很多理论著作,但是我后来想,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文字在搭积木,它不能改变生活,所以我就决定走进学校。常州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是我走进的第一所学校。2000年,我出了一本书,书名叫《我的教育理想》,这是根据我的行动哲学指导写的一本书,所以老师们很爱看。这本书已经是第十三次印刷了,成为中国教育目前比较畅销的一本理论著作,而且很多地方发现了盗版书。教育理论书被盗版,这个大概是第一本。很多老师看了很振奋,说朱老师你点燃了我们沉睡在心中已久的梦想和激情,我想做事,但是回到学校里,血又冷下来了,没法做,这么一个应试的背景,我们都带着镣铐,怎么干活?我就在想,如果说大家都认为这东西好,大家都认为这样一个东西点燃了我们的激情又不能做,我觉得这好像很不对。教育的智慧就是在夹缝中能够生存,能够找到一条道路,这就是做教育的人,尤其是做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的人一个很重要的生存智慧。带着牢铐,同样可以跳出精彩的“镣铐舞”,所以我就想编导这个“镣铐舞”,走进学校。

    在完全不经意之间,有件事情对我们新教育实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002年的时候,我有一个博士生叫李镇西,他当时是中国最大的几个网站的版主,K12啊,中青论坛啊,而且在全国非常有影响,有一大批他的粉丝。每次上课讨论问题他都讲网络,每次都被我批评,我说你老是上网干什么,好好多读点书。他说,朱老师,不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信息,不懂得利用网络去传播影响,不是现代学者。我说好,那你们给我弄个网站。然后我的几个学生就帮我建了这个网站,李镇西任总版主。没想到这个网站建立一个半月,5000人注册,全是第一线的最优秀的中小学老师。现在这个网站已经成为中国教育BBS里访问量第一位的网站,成为很多教师的精神家园,同时也让我找到了一条走进教育生活的非常便捷的路径。每天一上网,我就可以听到教师呼吸的声音,每天早晨一打开电脑,无数的短消息就会来找我,跟我反映情况,跟我论讨问题,所以这个网站成为我一个非常好的管道。有了这个网站以后,我们就准备找一所学校。那么应该找什么样学校?找好学校不行,虽然我们后来有很多好学校包括北京的清华附小、中关村一小以及在座的北京六一中学都参加了,但是一开始找好学校,你是借人家好学校的名在做实验。找差学校也不行,很差的学校往往没有一个有理想的校长,没有干劲,或者没有一种让新教育实验很快见成效的方法,所以第一所学校,我选得很慎重。选了一所刚刚创办的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它2001年底创办,2002年加盟,也就是说这所学校完全伴随着新教育实验成长,这所学校目前已经成为全昆山最好的一所学校,这四年的历程,所有的指标,在全昆山都是第一位。刚才我们讲的15万字记录一个孩子的老师就是这个学校的,这个学校有一大批教师在实验中成长起来了。

    这几年来,我们每年都要召开全国的大会,2003年是第一届大会,然后2004年我们开了两次大会,2005年我们在四川召开了大会,2005年我们在吉林召开了大会。刚刚我们和清华附小、中关村一小,北京六一中学一起在清华开大会,我把它叫作新教育进京赶考,走过了四年历程走到北京来了。应该说还是得到了学术界、理论界,包括中小学一线的高度评价。许委员长亲自给我们发来贺信,在座的陶西平会长亲自到会讲话,给我们很高的评价。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开会的时候,陶老师就说,新教育是一条鲇鱼,放进了中国教育这个水缸里,看它能不能搅动起中国教育的波澜,这四年这条鲇鱼应该说还是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尽管它还不够大。

    这是新教育的一个基本框架图,我们在思考整个新教育的框架,我们通过“六个行动”,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打造新教育共同体,实现四个改变,即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从而实现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的理论构架图。

    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是新教育到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个地方。有5万名教师参与新教育实验,其中有一万多名教师是非常专注的投入新教育实验中。在我们的教育在线网站上,开博客的老师有一万人,开专栏的老师有五千人,当然博客跟专栏可能有一定的重复。教师在上面行走得非常非常的欢快。像吉林一小的张曼凌老师(网名“小曼”),去年到吉林去开会,她的校长跟我说,我是看着这个老师三年脱胎换骨的。本来在学校里是一个中等偏下的老师,她上了我们的网站,学校参加我们的实验,她作了小学论坛的版主,通过论坛学习,交往,成长。她的一本书《小曼老师讲故事》,是讲给孩子们的故事,被媒体称为中国的《一千零一夜》,不断重复印刷,非常非常精彩。而且这个老师在帮助其他老师成长过程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母女两个,母亲寒烟和她的女儿海灵,是个非常非常典型的故事。三年以前,寒烟考取了浙江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孩子没人管了,她说朱老师我想做个实验,把孩子放到网上去,你们帮我一起来管孩子,然后她让女儿开了个主题帖叫“听601唱歌”,这个孩子当时在六年级一班,所以叫“听601唱歌”,就每天记录自己班级的生活,然后我们这些老师在后面不断地鼓励她,为她叫好。这孩子与母亲一起最近在山东卫视做一个专题片,一个过去害怕写作的孩子跟她妈妈两个人合作出了一本书,而这个女教师三年的时间从一个普?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