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专题 > 校长论文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建设“实践—研究型”师资队伍的思考与探索
 
 


    引言

    当今社会教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心,无论是世界范围历行百年的第三次教育改革,还是我国本土的第八次教育改革,包括上海市正在进行的二期课改,都在试图说明教育与人的发展、时代的变革,科技的进步所形成的关系,都希望通过教育去形成大写的人,支撑起民族复兴的人和引领科技进步的人,由此获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

    然而,从教育本身(特指学校教育)而言,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多种,最为主要的经常是师资、经费和生源,人们无数次的呼唤要切实解决师资的短缺问题,要给以教育更多的投资,要确保教育从娃娃抓起。在这三因素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师资,从大处看,人们不断呼吁师资队伍不仅要有数量,更要讲求质量。从小处讲,老百姓走入大门找小门,认的就是掌门人--老师。社会的呼吁和民众的看法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充分重视,20世纪90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21世纪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要求“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认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把扎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一、对建设“实践——研究型”师资队伍的一些思考

    1、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研究拾零

    有学者对目前我国教师成长状况做过专门的研究,认为教师一般经历“职前教育期、入门见习期、能力建构期、热情成长期、专业挫折期、稳定更新期、专业消退期、退休离岗期”八个阶段,相对应与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全功能专业,如果在此期间适应了存活、强化、更新、成熟过程,那样的教师就是一个专业发展教师。

    也有研究提出,要“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学者型教师队伍”。认为“终身教育”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发展,教师的任务处在变化之中,教育科学发展的转机为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以及一大批“学者型”教师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培养一支“学者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还有的专家从立足教师职场的角度,提出“自主成长型”教师的概念,认为教师职业是人文的事业,教师应具有奉献的精神,教师是人文理想的追随者,教师在学生面前永远是榜样。还认为教师自主成长的内在条件是动机,也就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刺激源,指导学生的知识学习和道德成长。因此要提倡教师成为自主成长的教师,在实践之中自主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提法,如“反思型” 教师,“研究型”教师,教师要在“教—学—研”过程中自主发展,教师要通过团队实践发展等等。

    2、目前一般学校教师发展状态

    由于上世纪的一场人所共知的原因,今天的学校在资深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出现了不可回避的年龄断层,首先是传承的主体在变化,其次是传承的媒介在消失,再次是传承的精神在减弱。教育是要有传承的,教育的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得到发展,没有传承就不存在创新。

    教师职场变迁频繁,新教师入职比例较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1至5年校龄的教师比例达50%左右,1至5年教龄的人员也有将近25%;5年以上至15年校龄的教师为35%左右;15年以上校龄的教师仅15%,教龄为16年—20年的有30%,21-25年的有11%,26-30年的为0,30年以上的有8%。今天新一代教师大多是在不完整的基础教育中度过童年少年和青春期的,缺少对教育本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系统认识,又由于流动的因素使之对校园文化内涵缺乏共识,容易迷茫。

    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方式发生急剧变化,人们甚至还在留恋粉笔时代的种种好处的时候,各种网络学习的载体、工具、资源等已经源源不断地涌入教育的渠道环节,迫使教育者去正眼审视。而学习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决非是过去只读圣贤书就能万般皆下品的了。教师面临着眼花缭乱的知识世界,还要能够收集、分析、筛选,并能整理出可供教学传递的有效部分,将基础与拓展、传授与研究在教师的教学中体现和展示,这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场严峻而神圣的革命。

    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政府在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了在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高中阶段的普职比已达6:4,重点中学扩大了招生数额,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倾向普通学生。对于学生受惠,家长与社会得利的教育招生,却使学校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变革,高中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对象的变化引发观念的变化和教育行为的变化,教师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压力,也同时充满挑战和机遇。

    3、“实践——研究型”师资队伍建设适应于教师本体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教育是一个面向“人”的培养的工作,是在具体的环境条件和场所中,借助书本等教学工具用品,通过师生在言语、行为、情感等交互过程,得以实施和完成的一种特殊的神圣的实践性职业,它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心智,完善人的生命。因此,教师作为人师,他的第一要务就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感受教育的魅力和奥妙,才能体悟教育的深刻与艰辛。没有亲历亲为的过程,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今天的教师正面临着多种变化,学生情况变化、知识结构变化、教学手段变化,教学途径变化,教学设施变化,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对人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人本身的变化更是重中之重。教育者不能无视这些变化,还只是担当一个“教书匠”的身份。而教育者要成为教育的智者,教师这个职业要成为不可替代者,就需要去研究,这是高一层次的实践,把教师教育成为一种专业去探索去实验,从对人的认识开始,由自我到他人,由人到物,直至人与物的结合交互变迁提升,没有潜心研究做一番事业的过程,也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师。

    从实践到研究,是根据人对所从事事业的认识规律发展而成的,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既而达到新的高度。但是光凭单纯的实践是不能达到研究的目的,空洞的研究达不到实践的本意。中间必须通过人自身的学习,那就是教师自我需求自主发展,根据实践中指导学生的知识学习和道德成长,不断吸取新的知识理论观念体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不仅使教师的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过程,更使学生将知识的接受过程变为学会学习的过程,直至影响其终生。

    教育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要实现教育的使命,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工作,从实践、学习到研究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效力。任何个人的出色行为通过群体的作用将会走向卓越,而群体因为个体的出色组合将能达到辉煌。在普及大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比教师团队本身的形象更能够打动影响和造就年轻一代的成长了,所以,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过程中,直接接触的就是团队建设,直接提出的必然是整个教师队伍的目标指向,即“实践——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师置身于教育事业的立身之本。

    二、关于建设“实践——研究型”教师队伍的有限探索

    根据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所存在的诸多挑战,特别是著名教育专家吕型伟先生对教师现状的画像:有专业缺文化,有知识缺能力,有经验缺科学,有责任缺爱心,笔者认为,建设“实践——研究型”师资队伍,有助于改变这种境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有句名言:人的才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实践——研究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立足于学校教育,从“使儿童变得聪明”开始实践与研究是切实可行的,通过改变学生的同时变化了自己,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口与实践点。

    1、调查分析,建立规划,明确目标

    学校依据“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信赖、尊重、依靠教师,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极力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校为本,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考虑本校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以学校自主培养为主;以教师德能培养为本,关爱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有效教育能力的提高,注重教师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在立足本校,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校本教师培训模式过程中,建立校本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全面提升教师品位与业务素质,加速青年教师成长,促进更多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一般而言,学校须根据现有教师的个体与群体状态,进行过筛子般的了解分析和判断,其中包括教师的学历、职称、能力、性格、年龄、教龄、校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与同事合作的态度,对待学生教育的方式,参与学校事务的程度,关心教育热点的欲望等,通过对教师教育进取心的需求分析,建立起教师发展梯队档案,从资力、能力和效力上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师。

    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建立个人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