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专题 > 校长论文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和战略定位
 
 


    一、发展背景

    (一) 国际背景

    1、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正在日益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深刻的现实和长远影响。这种影响势必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同时,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促使教育资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为频繁、密切,促使各国教育资源向全世界开放。

    经济全球化同时带来人才需求、人才标准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约三分之二的贸易是在跨国公司内部或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人才并选派到世界各地,这势必引起人才的全球性流动,并直接促使人才标准的国际化。由此可见,面向未来的人才同时也是面向世界的,他们不仅要熟悉国际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更要了解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中就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中特别强调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经济全球化从客观人才和市场需求方面拉动教育国际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2、网络信息化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电视和卫星等为主要载体构建起来的信息网络体系已经把世界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全球性的信息一体化趋势。全球信息网络一体化打破了国家、地域之间的界限,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思想观念、文化行为方式上的界限,对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现实要求,同时也引领教育工作者思考、借鉴并有能力创新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教育领域中的学术交流、课程融通,观念碰撞、多元文化的传播与共享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界一种主流趋势。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也为学校接受域外教育内容和面向世界开展教育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现实条件。

    3、文化多元化与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直接促进跨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大量传播的现代社会有效地承继和发展本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文化多元化既是一个继承与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借鉴、整合的过程。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理解、尊重与学习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社会能否繁荣、稳定、和平、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培养学生形成在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同时也能学会欣赏、认同其他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奠定基础。

    同时,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贫富分化、局部战争、环境恶化、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教育不仅是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胜的工具,更要对世界的美好发展担负起历史责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所指出的:“教育在建设一种更加团结一致的世界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而对于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

    4、国际教育竞争

    当前国际教育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表现在教育质量的竞争、教育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等多方面。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借助教育国际化增强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在教育国际交流中以廉价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同时获取巨额的直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普遍正在推行教育改革,亟需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经验为本国教育改革注入活力,也亟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上述两方面原因既加快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同时也造成了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存在巨大逆差。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巨大影响力,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世界各国的人们普遍产生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从事对华贸易往来的愿望,从而形成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机遇期。扩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无论是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还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育模式以发展和提高我国教育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国内背景

    1、中国入世

    2002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正式成员国。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部协定”第13条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以外(如军事院校),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服务贸易范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初任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

    2、国家和北京市制定“十一五”规划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的建议》中指出:“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促进国际合作,广泛开展民间外交,做好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的建议》中指出:“全面提升首都的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举办各种有影响的国际活动,积极开展民间外事活动,切实提高北京的国际化程度。”在此基础上,《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更明确地将“开放创新”作为首都教育的核心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到2008年留学生规模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8万人以上”,“积极开拓教育国际市场。针对国际上特别是海外华侨华人中的汉语学习需求以及国际劳务市场需求,加大北京教育的对外宣传和对外输出力度。……重点建设5—10个对外汉语师资培训基地,探索在海外建立若干汉语培训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到国外、境外办学。”

    (三)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

    1、落实首都教育提出的“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及对外开放行动计划的要求。

    《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中指出:“北京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始终站在首都的角度上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树立首都教育的观念。”提出六项任务:⑴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地位与功能相匹配,与弘扬优秀文化、建设“首善之区”的要求相适应,立足北京,辐射全国,走向世界;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各类教育需求,机会充足,条件完备;⑶与国家和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⑷教育的整体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在国内外发挥着重大影响作用;⑸率先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6)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统筹配置,实现高效率的利用。

    《纲要》提出:“现阶段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具体说,“内涵发展战略选择就是要根据首都教育的发展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和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内部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使首都教育在国内外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人才强教战略选择就是要根据首都地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密集的特点,……广泛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来京任教,大力吸引最出色的学生来京求学,从而带动首都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资源统筹战略选择就是要根据首都的区位优势,整合集成首都地区的中央和地方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所有的资源,广泛吸收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开放创新战略选择就是根据建设首都教育的内在要求,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广泛吸纳国内外一切符合教育规律的先进经验,……破除一切不适应发展的障碍,使首都教育始终保持改革领先的位置,充满蓬勃的生机和不竭的动力。”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教育思想先进、教育体系完备、教育质量上乘、教育环境优越,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兼容并包、博大厚重、与时俱进、协调完善的全球性教育中心城市和充满发展活力的学习型国际都市。”

    2、实现学校特色创新,推动学校教育模式改革。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适应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教育行为方式、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都需要适时地调整和改进。这种调整与改进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学校创新办学特色的过程。因此,创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学校教育模式,是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增强对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这两种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相比较,我们的教育观念还相对落后,教育模式还比较陈旧?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