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专题 > 校长论文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在传承中求创新 在创新中谋发展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非常高兴这样一个盛会在我们苏州召开。请容许我代表苏州中学全体师生向你们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感谢大会给我提供了向各位汇报的机会。

    我想首先向各位汇报我们苏州中学的校训、校风及其传承。

    台湾大学前校长虞兆中先生1930—1933年就读于苏州中学。虞兆中先生在台大校长任内强调通才教育,促使台湾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究其本源,他的这一认识来自于苏州中学给他的教育。虞兆中先生晚年对苏州中学有如下评价:

    “1930年代的苏州中学因有不一样的创校校长,于是有寓意深长不一样的英文校名。有能够发扬光大前人办学理念不一样的继任校长,更有尽情教学才智卓越不一样的多样教师,有能自律自爱、奋发好学的学生,于是形成教师所编《高中英文选》风行全国,学生的《学术汇刊》进入大学图书馆,校门不须门禁,校规罚则不彰的不一样的学府。

    大半世纪后同学们相聚,谈起母校,无不认为这所当年不一样的苏州中学,即使不是世界顶尖的中学,也应该是世界最有特色、最好的中学之一。”

    虞兆中先生所说“寓意深长不一样的校名”一事,他自己曾有过下列说明:

    “我就读时,苏中的完整校名是“江苏省立苏州中学”,英文名称则为Soochow  Academy。Academy初用于古希腊雅典郊外柏拉图所设的讲学所。美国的富兰克林于革命时期也曾在宾州创办以Academy为名的学府,以别于欧洲传统的拉丁文法学校。苏中不取当时习用的Middle  School或High  School,而以Academy命名,谅是第一任校长汪懋祖先生所订定。由这命名可见汪先生的视野和重视学术的情怀,当然亦表示他办此校的向往之所在。”

    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苏州中学的创始人——汪懋祖先生的景仰与推崇。

    冯元桢先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及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于1948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为该院航空学教授。1966年他从加州理工学院转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从航空学转到生物工程。他结合力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研究不同层次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定量关系,创立了生物力学,被誉为“生物力学之父”。冯元桢先生1934——1937年就读于苏州中学,他在为《百年苏中》一书所写的专稿中说:

    “苏高中不仅能维持高标准,尤能对小小年纪的孩子们进行自习教育,用诱导,不用高压,不拼命刺激。其眼界与手段之高,非同小可。后来我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任教二十年,那边的学风竟与苏高中相似。1966年我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创办生物工程,又三十八年了,就用这种方法,归根结底,还是当时苏高中精神的延续。”

    由此可见,苏州中学自有其与众不同的校风,值得我们后来者好好研究,认真传承。

    一、“先忧后乐”是苏州中学当仁不让的校训

    苏州中学1933——1935年在任的吴元滌校长在为1935届苏中毕业生《毕业纪念刊》所写的《弁言》中说:

    诸君在此三年六学期中,对于学校之历史,景仰必深。范文正(范仲淹)之“先忧后乐”,胡安定(胡瑗)之“经义治事”,在我校为校训,在社会为典型,在国家为国是。

    由此可证,苏中从建校之初即以“先忧后乐”为本校校训,且对校训定位标准极高,从“苏中——社会——国家”这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考虑,审慎的选择。苏州中学刚刚举行了“府学千年,新学百年”的庆典,回顾她所走过的辉煌历程,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先忧后乐”作为校训,在苏州中学百年的办学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出将入相”的范仲淹是苏中千年办学的精神领袖。

    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和学校都是养士取士的途径。但学校的地位远不及科举重要。唐代就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科举无真才实学,必须兴学以育才,将科举与学校结合起来,对科举提出改革的主张,同时提出了兴学的办法。

    到了宋代,范仲淹(989——1052)于仁宗庆历四年(1044)首倡兴学。他认为只考试不教育的办法是不问耕种只求收获,在天下太平的时期不抓教育,更待何时呢?抓教育必须抓两件事: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及国子学,应科举考试的人必须先接受相当程度的学校教育;二是改革科举,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于是宋仁宗下诏州县皆立学。

    这次“庆历兴学”是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封建科举考试制度也是一次实质性的改革。可惜的是,范仲淹不久即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即告失败。州郡兴学之诏,虽然没有撤销,但只留下空名。科举考试仍按原先的制度进行。

    范仲淹在提出“庆历兴学”的改革主张之前,就已经在其主政的地区进行兴学实验。仁宗景祐二年(1035),范仲淹在苏州兴办学校,选择南园之地作为校址,办起苏州郡学。

    史书记载,当时的苏州郡学“广殿在左,公堂在右,前有泮池,旁有斋室”,学生仅有二十余人,有人说学校规模太大了,范仲淹却说:我担心以后会嫌地方太小。可见他办学志向高远。

    范仲淹延请当时著名教育家胡瑗(993—1059)主持苏州郡学。

    胡瑗,人称“安定先生”,是宋代学术方面的开创者之一。胡瑗治学刻苦钻研,专心致志。他在苏州郡学执教时,改变当时重视辞赋的学风,而注重经义及时务。当时苏州郡学设经义、治事二斋,相当于后世学校的两个专业。经义专业讲求“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学习内容是“讲明六经”;治事专业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学习内容是“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总的原则是,经义研究基本理论,治事研究实际措施。

    胡瑗教学主张“明体达用”,反对当时教育内容空疏、讲求形式的弊端。他的具体做法是:重视师生关系,教师爱视学生为其子弟,学生信爱教师如其父兄;重视礼乐教育,学习之余,琴瑟之声响彻内外;重视学生兴趣教育,培养学生政治、军事、文艺、修养方面的特长,教育效果很好。

    苏州郡学在全国声名远播。但胡瑗教育学规严整,许多学生不能适应,常常违反规定。为支持胡瑗办学施教,范仲淹特地把儿子范纯佑送来郡学上学,给同学们作榜样。当时,范纯佑不过十来岁,是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但他尊师好学,遵守校纪。其他学生看到他如此笃学守纪,都不敢做违纪的事。

    明代大学士徐有贞在《苏州郡儒学兴修记》中称赞说:我们苏州,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

    苏州郡学是苏州最早的公立学校,也是苏州中学传承有绪的前身、渊源。苏州中学的校址即在原苏州郡学内。从北宋郡学、府学,到紫阳书院,到江苏师范学堂,到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到苏州中学,至今已971周年,清季办新学至今也已一百周年有余,其间,校址不变,文化薪传不绝;校名屡易,教化传承未断,使得苏州中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办学历史最长、影响广泛深远的名校之一。明代宰相、苏州人王鏊说得好:“苏学之创建自宋范文正,而胡安定实始教焉。其流风余韵,尚有存者,继今教于斯者,其必曰:文正之遗,吾敢惰厥!”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令人敬仰的贤士能人,他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写下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格言;他又是苏中千年办学历史的创始人,自然应该成为苏中学生的精神领袖,在他这种爱国、爱民思想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的苏中学子以“先忧后乐”为己任,把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社会上赢得广泛好评;苏州中学当仁不让,以“先忧后乐”名言为校训,充分体现了这所中华名校千年以来一贯的办学理念与传统,进入21世纪后,苏中广大师生正以日益丰富的办学理论与实践赋予“先忧后乐”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虽然国内有多所中学以“先忧后乐”为校训,但我们认为,从苏中与范仲淹割不断的血缘联系与历史联系来看,只有苏州中学可以当仁不让地理所当然地以“先忧后乐”为校训,这恐怕是中华学校(包括高校)中历史最为悠久,具有最重要的人文历史意义,与学校关系最为贴切的校训。

    二、吕叔湘把苏中校风概括为“立定脚跟处世,放开眼孔读书”

    一个学校的校风表现在方方面面,但总有其灵魂。苏中校风的灵魂集中体现在“处世”与“读书”两个方面,吕叔湘先生的题词“立定脚跟处世,放开眼孔读书”可谓抓住了关键。

    国际著名力学与数学家钱伟长1928——1931年就读于苏州中学。当时,以他四叔钱穆先生为代表的苏州中学的师资就以“学高、身正”名满江南,钱伟长在《百年苏中》“序言”中回忆说;“苏高中成立后,校长、教师都是新聘的,理科教师几乎清一色都是东南大学的讲师,文科教师都是在地方上聘的,像我的四叔国学大师钱穆就被聘为国文首席教师,沈同洽是英语首席教师,杨人楩是历史首席教师,还有吕叔湘等,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国内各大学的名教授。”

    苏中首任校长汪懋祖先生本人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