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抗震救灾 民进在行动 > 紧急行动全力以赴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坚持生命关怀第一
 
 


    5月12日四川等地区开始抗震救灾以来,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患难见真情,真情是无价的。家园需要修复,真情需要永记,这是美好生活必要的基础。

    当生命被迫而无奈地遭到摧残的时候,人经受着真正绝望的痛苦。经历唐山地震的人们告诉我们,那时最紧迫需要的,就是越多越好的人。无论是为了获救,为了驱逐孤独无助的恐惧,还是为了临终的告别,总之,人是真正需要有人在身边的。

    我们的领袖们最先赶到灾区,向废墟下被困的孩子伸出援手,向全国发出了抢救生命第一的号召。在巨大灾害的现场,有百废待兴的紧迫需求,有四面告急的巨大压力。一国的领袖,不怕压力,抛弃顾虑,把群众生命安危放在首位,这就叫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是承担关怀民生的责任。我们各路救援官兵、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灾区,我们无数志愿者自发赶到灾区,赶到受难者身边,向废墟宣战,向病魔开战,倾力拯救着生命。而更多的民众,以各种方式参与施救活动,无需动员,慷慨解囊,由衷地在悲伤、同情、焦急和关怀,真心以付出为荣幸,忘却了私心,搁置了纠纷。抢救生命,把人民的意志和国家的意志统一起来了,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了,举国哀悼,全民援助,高尚的人文精神空前地充分表达出来了。这种自觉的爱惜之心,正是民意最朴素和珍贵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我们要高度珍惜抗震救灾中的这种人文精神,努力使之凝集起来,发扬下去,任何时候都把关怀和保护生命放在首位。

    生命之珍贵,因为它是唯一的、有限的。保护和珍惜生命,是宪法规定的基本内容。今天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保护人的生命为前提。生命充满着威胁,天灾不可回避,人祸难以遏止,保护生命是人类永远不可停止的斗争。这次地震灾害再次警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争取生命之需要,包括抢救生命、防止生命危害、不主动侵害生命的努力。

    人类经常有意或无意地侵害着自己的生命。自然界的变化,不针对人的生命情感,人要懂得它对我们生命的各种影响,使其不成为人的灾害,而为生活之资源。地震对生命的直接危害,相当部分通过建筑物实现的。建筑不能避免地震,但建筑要为人避震防震,抵御自然变化对人的伤害。地震之后,自然界还有相继的变化,还有许多我们称之为“次生灾害”的反应,这将涉及更大范围对保护生命的问题。而灾区重建,更是一个生命保护系统的建设。安置居民生活的任务是现实的,但生活必须是在一个足够安全的家园里。重建家园,不是经济为上,不是业绩为上,它应该努力不留下生命的隐患,应该能够全面预防生命危害,这是对我们科学发展能力的考验,也是发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要求。

    中国有句非常精辟的口号“预防为主,抢救第一”。相比重大灾害现场的生命救援活动,平安时期的生命意识更不容易得到重视,而这恰恰是社会生命关怀的主要任务。生命不希望被抢救,但要减少抢救,我们就得更多地理解生命关怀的意义。灾害的悲伤是真切的,但真切的情感需要理性来保存。参加追悼会的人,常有对生命感触和人生的醒悟,但实际的生活习惯和态度并不由此转变。个人如此,何况一个社会。抗震救灾精神告戒我们,生命关怀应该成为全社会理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预防生命危害就是保持健康,健康是生命的质量,包括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在抗震救灾中,不但有全面的卫生防疫,还有个体的心理咨询。而在我们日常的生产工作中,不但要有劳动安全措施,还要落实作息制度;在个人生活中,不但要有体育活动,还要科学饮食和起居。每个人不但要懂得心力的付出,还要懂得身心保养,防止疾病感染、过度疲劳和精神忧郁;每个人不但要珍惜自身的健康,还要珍惜别人的健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全社会要珍惜生命的代价,要防止公共环境污染,抵制过度劳作,关心不同群体的心理和体质承受能力,创造体育和文艺活动的条件,让公民在健康生活中得到快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奠定基础。

    每个人就是生命,关怀生命不仅在于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还在于人格。人有不同的作用,但生命是平等的,对生命尊严的要求是平等的。所以,施救是有敬意的,同情也是有敬意的。生命关怀说到底就是人文关怀,其核心是维护人的尊严,并体现在生命抢救与保护的全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求生的需求,尊重各种求生的表达方式,这与人格没有关系。在我们的生命文化中,“贪生怕死”是联系在一起的,似乎求生不是强者的表现,有失尊严。其实,求生不是贪,求生可以怕,求生者不是弱者,而是怕别人以为自己是弱者。所以,关怀生命首先要树立平等意识,关怀双方是平等的,不能以生理或心理的需要误解到人格。

    进一步说,每个人都可能怕无辜的伤亡,每个人也都可能有勇气面临死亡,这是对生命代价看法的问题。在地震灾害中,多少普通的父母和教师为了孩子而献身,多少普通的救援者冒着生命危险不退却,他们在关怀他人的生命,他们把他人生命重于自己的生命,视自己的尊严重于自己的生命,舍生取义,真令人敬仰。所以,所有对于生命的帮助,应该使人有尊严地得到。“请问您有什么吩咐”,“我能为您做些什么”之类敬语,这不是对长官专用的请示,而更应该用于问候生命受困者。

    维护生命的尊严,需要每个人自己的努力,也需要他人给予的尊重。一个善于关怀生命的人或社会,不仅懂得自尊,也懂得尊重他人。在这次地震中,一个丈夫为了让已故的妻子体面地告别,将她与自己绑在一起,开着助动车送去安葬。一些救援队员,不光抢救生者,还抢护死者,向死者列队默哀。尊重死者是人类美德极致的表现,这里有最纯洁的尊重。生命关怀的思想基础,是以尊重他人为自身的需要,不以为彼此谋求依靠,也不以为彼此无须依靠,付出尊重就是得到尊严。这种思想是文明社会的基调。有境界的生命关怀,不讲究具体受援和救援关系,只追求关怀的效益。有些受援者将得到的资助移交给其他需要者,或建立专门的救助基金,这是处理尊重与尊严关系经典的案例。真正的生命关怀,忌讳自我炫耀,反对谋求回报,避免怀疑他人的爱心。那种等待回报的欲望,那种自以为有能力的心态,早晚会失落而不能持久,并否定了自身的尊严。那种近乎逼着受援者谈感受的做法,那些急乎张扬自己捐助业绩的举动,无论动机怎样,都远离了维护尊重和尊严的精神。

    关怀生命本是人应有之性格,但如何真正文明有效地关怀生命,却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予以激发,需要有理性指导发挥。抗震救灾精神告戒我们,生命关怀是社会建设永久的使命,它有细微全面的内容。灾害将会过去,生命之虞常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爱心,能否凝练出更好的社会共识,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而不是热潮,这需要在全社会及时地推进生命教育,理性地探讨生命的意义,培育正确的生命意识,提高生命关怀的能力。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全力加强学校教育,这绝不是想当然布置几节课就算落实的事情,而是要全面反省我们教育对人的作用,大力充实教育中人文精神,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懂得保护生命,维护人格,珍惜责任,懂得生活快乐和人生幸福的真实境界,这才能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心灵更加纯洁,人格更加高尚,这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希望和基础,才会有社会精神真正的升华,才是社会真实的大善,才是对灾害中遇难者的最好告慰。愿抗震救灾精神永存,愿灾害中遇难者安息,愿灾区群众生活更美好。

    (作者为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上海市委主委、复旦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温迪)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