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台湾专题 > 两岸之窗谐趣苑林 > 文化


台著名诗人余光中:老来忆旧念乡愁


余光中手迹《乡愁》
余光中手迹《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余光中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日前,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余光中携夫人作客《文汇报》,并欣然提笔写下以上诗句。手拿刊载他长文的《文汇报》,鹤发童颜的余光中看得尤其仔细,随后,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多年来,余光中的乡土诗一直受到海峡两岸读者的喜爱,著名的《乡愁》更是耳熟能详。去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在纽约会见华侨华人时,脱口而出的诗句,“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援引的就是这首诗。多少年来,这首引起海峡两岸读者内心共鸣的诗,在不同的场合被不同的人反复传诵着。而昨天,余光中回忆起当年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他说:“写《乡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的天真。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好的诗应该是深入浅出的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记者对余光中先生的专访自然而然就从这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开始。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低首沉思,他说:“当时,随着日子的流失,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祖国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我写诗通常不是很难懂,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好的诗应该是深入浅出的,即使你有很高深的思想,文字也该是透明的。”对于现在的新诗,余光中有着自己的看法:“新诗写得任性,句子不是太长,就是随意分行,太写自我,与读者、整个民族没有共通之处。这也许是它没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乡情怯怯,只怕是找得回蒲扇再找不回萤火

  “不知道是不是老了,近来常常会想点从前的事,从前的朋友。”说起此次上海之行,余光中话中是带点怅茫的。1994年第一次来到上海,余光中见到了柯灵也见到了辛笛。

  然而,这次回来,他们都走了。昨天(5.24),余光中在排满的行程中硬是挤出时间来,携夫人看望了柯灵的太太。故人相见,心中万般感慨,乡情怯怯,只怕是找得回蒲扇再找不回萤火。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现代人正在把一些传统阅读品束之高阁,包括诗在内的古典文学、骈文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无论是台湾还是内地,都流行中文夹杂洋文的表达,余光中将这种情况称作“洋炖”,是全球化这锅粥里的一个零件儿。他说他一生写诗的滋养来自于《诗经》。但是到了今天,情况不同了,就像余光中的一个比喻:“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一只脚跨在学院之外

  虽然在大学里呆了这么多年,余光中却对记者一再声称,自己是一只脚跨在学院之外。他说他是三分之一的学者,三分之二的作家。

  由于不经常阅读小说,对内地这边比较活跃的作家,余光中看得不多。好在这次“同济大学的作家周讲演”活动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海对面的这位老人能与苏童、莫言、马原相识。余光中说,听这些小说家的演讲,经常被他们的诚挚打动。小说家的讲话往往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比如苏童说到和女儿在南京,经常走过一个又脏又乱的地方,苏童每一次都抱怨说,人怎么能住这样的地方呢?而他的女儿则说,你不让他们住这里又能让他们到哪里去呢?苏童一下子觉得很惭愧,一个小孩子往往能一句话说出事情的真相。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