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台湾专题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发展尽我绵薄

----在苏州“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图为许嘉璐主席在大会上发言
图为许嘉璐主席在大会上发言
 
    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推进着社会发展;在交通和通讯越来越快速的情况下,地球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带来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大规模接触和碰撞。因此,如何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追随所谓“世界潮流”,听任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吞噬各个民族文化,使各个民族被少数国家的文化同化,还是努力保存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吸收、交融,并进而使民族文化更为丰富,适合时代环境,就成为世界性的,关系到各个民族的命运和世界未来状况的重大问题。我个人认为,无科技无以强国,但是无文化却足以亡种。这已为中外古今许多事实所证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未尝中断,实为世界所罕见。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但毋庸讳言,自明代以后中国封闭了,落后了。清末,列强的大炮送来了西方的工业文化,于是开始了中华文化又一次与异质文化的冲撞。至今这个过程也没有结束。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界的先驱们为探索中华文化的出路,殚精竭虑。其中,主张彻底否定中华传统文化者有之,主张坚决拒绝外来文化者亦有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有之,以中学为昔日黄花无可挽回者亦不乏其人。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上许多其他民族的实践证明,任何极端的办法都无济于事,不但对本民族的发展不利,而且将影响到世界的安定和繁荣。特别是像中华民族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其核心的精神早已深入亿万人民生活的所有领域和思维模式,一旦被异质文化摧毁,其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那将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也将是世界的灾难。反之,如果处理好了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受益的也将不仅仅是中华民族。

    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未来,正如西方有的历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世界要么毁灭,要么各民族文化融洽相处、互补互助。

    中华文化正在受到多方面的严重挑战。一方面,随着现代物质文化而来的异质文化令人目不暇接;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学者以西方中心论为出发点,不断鼓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唯一普世性,同时中国人中也不断有人与之呼应。这不能不使许多人,特别是使当代青年迷茫。今后中华文化会是怎样的走向,应该走到哪里,已经为全民族所关心。作为学者,我们天然地肩负着为民族的未来进行理性思考的重任,大家聚到一起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这不但是提高我们个人学业水平所需要的,更是民族文化发展所必需的。

    我们之所以把海峡两岸的学者请到一起研讨,一是因为海峡两岸的学人一直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苦苦地思索着,呼喊着,同时两岸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问题同样地急迫;二是想和老朋友再次聚一聚,共叙契阔,再结识一些新朋友,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携手共进。

    为选择研讨会的地址颇费了一番斟酌。最后选定了诱人的苏州。这是考虑到,苏州是历来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深厚积淀,处处可见;苏州更在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现代化建设,以及使二者水乳交融、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方面不遗余力,成绩斐然,可供我们这些习惯于案头研究的学者作感性思考的素材。承蒙苏州市领导慨然予以各方面的支持,为会议做了周密安排。我们除了在大会和小组会上畅所欲言,还要参观一些文化名胜和设施。作为研讨会的组织者,当然希望这些参观项目能引发对如何协调好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进一步思考,而作为东道主,大概也希望我们能为苏州今后在这方面如何做得更好提出批评和建议。

    近年来,有关中华文化的研讨会,包括海峡两岸的研讨会已经举行了不少。我们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是我们不在纯概念、理论上做文章,而是直接切入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深入到文化的底层,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哲学理念在新的世纪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并在现实中不断发展光大。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想,我们不必跟着去论证他的可靠性,更不会因此而忘乎所以。但是,由这一论断我们至少可以推论,中华民族即将实现伟大的复兴,关键在于我们自身;而自身的力量归根到底离不开繁荣的、符合民心、符合“天意”的强大文化。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就让我们大家的这次研讨,在研讨中所显示的学人的智慧,化作汇入中华文化长河滔滔洪流的水滴,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发展尽我绵薄。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