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台湾专题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中国文化精神发展的五个时代以及引领人类未来文明的契机



<center>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论文</center>
<center>(2004年10月)</center>

    中华历史文化精神绵延五千年乃至七千余年,前后至少经历了五次大的和合交融。总体而言,中国文化精神首先通过先秦诸子百家的交融汇归而奠基,这是一次内部交融的时代,促成了兴盛的汉代文明;汉代的经学开启了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并与外来的印度佛学交融,汇成隋唐佛学体系;印度佛教与中国古典智慧内外相结合完成了中国本土化,产生了气势恢弘、包罗万象的中国特有的禅文化体系,形成了辉煌的唐代文明;后又经儒释道合成之禅文化、与理学及心学等内部相互交融,一直到现代东渐之西学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交相辉映,并与新经济时代西方科学文明及商业文明再一次内外融合,最终将促成今天以及未来百年间的中国文明新的复兴和光大。

    内容提要:

    中华历史文化精神绵延五千年乃至七千余年,前后至少经历了五次大的和合交融。

    第一次是诸子百家―荀子―汉代经学之间的内部交融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约570年时间。

    中国文化精神通过先秦诸子百家的交融汇归而奠基。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名、法、阴阳等诸家思想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最富生命力的智慧,极其灿烂的文化都在这个时期繁荣昌盛,争奇斗妍;各种思想、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最后归结于荀子。荀子在战国末期的学术思想中“最为老师”,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并深刻影响了西汉经学的形成和导向,也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二千年。刘向、董仲舒等汉代经师提倡独尊儒学,并由各家学术与之互补的文化政策,促成了兴盛的汉代文明。

    第二次是经学―玄学―佛学之间的内外交融,从东汉到南北朝,约564年。

    汉代的经学开启了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并与西来的印度佛学交融,汇成隋唐佛学体系,形成了辉煌的唐代文明。

    第三次是佛学—儒、道—禅文化之间的内外交融,从隋代到北宋约546年。

    从唐代到五代,印度佛教与中国古典智慧相结合完成了中国本土化,诞生了中国文化史上最璀璨的奇葩---禅宗,并进而超越了佛教、融合儒释道三家为主的文化精神,形成了气势恢弘、包罗万象的中国特有的禅文化体系;中国文化的特质在禅,禅是中国先贤心髓的结晶。后传至日本,影响了日本几代文明,终而形成了日本民族的实质精神―武士道大和魂。

    第四次是禅文化—儒、道—理学、心学之间的内部交融,从北宋到明代,约520年。

    理学早在唐代李翱和韩愈之时已透露消息,一直到北宋五子时才开始真正形成。理学以继承先秦儒家为招牌,同时吸收了道、禅的概念(此时的佛学体系已全归入到了禅文化的体系中,甚至连道家也都包含了禅文化的内义),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先秦儒家早已失去其本来面目,实质上,理学是以荀子延续的儒家为主的。理学而后继起的是深受禅文化影响的陆王心学。有明一代,阳明心学被时人冠以“阳儒阴禅”之讥。朱熹的“道问学”,即是所谓唐代禅门“渐学”的缩影。陆王的“尊德性”,即是所谓唐代禅门“顿学”的体现。朱陆之争,在根本意义上,其实都是围绕在禅门的入手处(方法论)对本体(实相)的“认识论”之间的论争。

    第五次是禅文化(理学、心学)-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新经济时代西方科学文明及商业文明之间的内外交融,及中国文化复兴和光大的时代从1644年到2144年,约500年。

    西学东渐自明代晚期,西方的传教士来华伊始。从清代立国以来,到民国年间(尤其是清代末期),中国文化思想界,就一直是西方各种文化思想的实验区。新中国成立前后,由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精华的结合;犹如唐代禅的革命,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思想再一次质的飞跃。

    进入WTO之后,又是中国新经济文化千载难逢的时机;它使得当代中国无论在体制上、观念上还是社会行为上都得到彻底的解放和开放。这种解放和开放正是第五次内外交融的真正之契机。今后百年之内,正是以“知本”和“资本”结合为一体的“企业家”为主,全面承当复兴和整合(吸取西方当代科技和商业文明)中国新经济文化使命和任务。并由此促成了中国文化的真正复兴。中国文化的新生,将为人类和世界继续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进而领导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化走向智慧、和谐与幸福之途。

    中国文化精神发展的五个时代以及引领人类未来文明的契机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伏羲画卦以来,历经三皇五帝,通过夏商汇万川而成巨流,始成于周朝。周公旦备万法于一身,使得周朝文化蔚为大观,而后孔子又“从周”集当时各种思想文化之大成,渊渊如海,与其师从过的老子一起,为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路向奠定了万年基调。中华历史文化精神绵延五千年乃至七千余年,前后至少经历了五次大的和合交融。总体而言,先有诸子百家争鸣而内部交融,中有本土文化与外来佛学内外交融,后又经儒释道合成之禅文化、与理学及心学等内部相互交融,一直到现代东渐之西学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交相辉映,并与新经济时代西方科学文明及商业文明内外融和,最终将促成今天以及未来百年间的中国文化新的复兴和光大。

    第一次内部交融时代:诸子百家 荀子 汉代经学

    中华文化第一次大融合是内部交融时期,大致时间为公元前770(春秋)至公元前206(西汉),约570年左右。

    中国文化精神发展的首次高峰阶段,是通过先秦诸子百家的交融汇归而奠基。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名、法、阴阳等诸家思想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最富生命力的智慧,极其灿烂的文化都在这个时期繁荣昌盛,争奇斗妍;各种思想、各种学术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最后归结于荀子;又从荀子学问的传承演变与汉代经学接轨,实际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先秦诸子之首老子与孔子的出世,既开启了诸子百家的先河,又创造了百家融会的契机。自此以后,道、儒、墨、名、法、阴阳等各家思想和学问相继而起,蓬勃发展,其中庄子、孟子又各自继承孔老之学,从不同的角度合会贯通,并从而发扬光大。到了荀子,又聚万流于一体,融百家为一道。

    荀子在战国末期的学术思想中“最为老师”,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并深刻影响了西汉经学的形成和导向,也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二千年。真正代表孔子的是荀子,而非孟子。荀子是真正儒家的传承,甚至有些荀子的学生曾赞叹说,荀子超过孔子。我在《心的回归》一书中,已经把荀子的精神写出来了。我们需要还原百家之学的本来面目,才能看清楚各家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发展。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无论是人为的还是历史特定的作弄,孔子毕竟拥有过无比的辉煌和非常的名誉,虽然在他生平之世,不那么如意自在,几乎颠沛半生。“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后世今文经学家对他的赞叹;“六经皆史,孔子述而不作”,这是古文经学家对他的评价。

    然而三百年后,真能继承和发扬这股万代“光和热”的思想体系的荀子,却没有他先辈的幸运和荣耀。这位在齐襄王时稷下学宫中最为老师的名世之士、王者之师,他所著的书“陈王道甚易行”,但“却疾世莫能用”;他所说的话“凄怆可痛”;他为人的一生“卒终于闾巷而功业不得见于世。”

    他的门下弟子更为其抱不平,甚至赞颂他德高智胜于孔子:“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

    西汉之世,虽有刘向、董仲舒等美言推崇,但在后世更悠长的年代中,尤以宋明之世,荀子始终被歧视为异端,摈斥于道统之外。

    殆至近代,谭嗣同更倡言:“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虽为直言,稍嫌牢骚过甚,有失史实,且比之秦政,殊失公允。然虽如此,却也道出了荀学的深刻影响及重要性一面。

    其实,几千年来,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舞台上独领风骚的,真正做到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并为统治帝王所奉行的,不是所谓的“孔孟之道”,也不是常说的“外示儒术,内用黄老”,而是“儒术诚行,天下大富”的钟鼓之节——-荀子之学。

    失落的荀子,当有其时代背景与历史因素,我们也可由刘向、杨倞等人的序言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看到一点精湛智慧的本来面目。孔子而后五百年,西汉刘向校对《孙卿书》时,改名为《孙卿书书录》,其序言说:“孙卿善为诗、书、礼、易、春秋;至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孙卿三为祭酒焉。”“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至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玑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乎王;然世终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秦国大乱卒以亡。观孙卿之书,其陈王道甚易行,疾世莫能用;其言凄怆,甚可痛也。呜乎!使斯人卒终闾巷而功业不得见于世。哀哉!可为零涕。其书比于传记,可以为法?”

    刘向在序言中,尽情倾泻了对于荀子的推崇和赞许,毫无掩饰毫无保留地流露出对于荀子的感叹和遗憾,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整理完好的、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荀子》。

    七百年后,唐代杨倞改《孙卿书》为《荀卿子》,其序言中说:“仲尼定礼乐,作春秋;然后三代遗风驰而复张;而无时无位,功烈不得被于天下,但门人传述而已。陵夷至于战国,则孔氏之道几乎息矣;有志之士所为痛心疾首也。故孟轲阐于前,荀卿振其后。但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敷陈往古,掎挈当世,拔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又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盖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赞成之。所以胶固王道,至深至备,虽春秋之四夷交侵,战国三纲驰绝,斯道竟不坠矣。”

    杨倞乃真知荀子者,真得荀子精旨者。尤有甚者,他敢于揭露孔子?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