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台湾专题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立志篤行,落實中華文化



<center>(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论文)</center>
<center>(2004年10月)</center>

    壹、 前言

    自鴉片戰爭後,我國門戶洞開,西風隨之東漸,國人一時失措,信心喪失,對傳統文化不免起疑,繼而迷失,終則揚棄。於焉「維新變法」者有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者有之,「全盤西化」者有之,遭致前所未有之挫折,災難亦接踵而至,令人不免喟歎,為之氣結,然物極必反,中華文化幾經考驗,終於由剝而復,重獲國人重視,進而影響寰宇。

    貳、古人立身,貴先立志

    均是「陽明學術」,日本明治採之,能維新圖強,由蕞爾小國,一躍為世界列強,而斯土則鮮有迴響,甚至無聲無息,以致無補國力,其理安在?依愚之見,乃流於空談,徒爭異同,而忽乎立身,付闕於行。夫立身之端,貴在立志,明儒王守仁說: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隳墮,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厎乎(注一)?

    誠哉斯言!以此檢驗古聖昔賢,無不以立志為先。試觀孔子仰慕周公,有「甚矣!我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之歎(注二)!孟子勉人「尚志」(注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注四)。太史公繼父志,願效孔子而欲成鉅著(注五)。鄭玄以一己經驗,戒子益恩以「顯譽成於僚友,德行立於己志」(注六)。韓愈服膺儒道,「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注七)。曾國藩以親身體驗,勉子紀澤以立志效法古今聖哲三十有三(注八)。取法聖哲,力行不輟,始得超凡脫俗,揚芬縹緗,垂名青冊;反之,悠悠忽忽,得過且過,以平庸自居,美其名為淡泊明志,何補國計民生?然則清季民初,國力之不振,非傳統文化之罪,實喪失信心,逃避現實所致,故陽明之說,能致日本於富強,而我國則積弱依舊,其皆出於此也。

    抑有進者,國人甚至對傳統古訓質疑,別創新意以糾之,是實本末倒置,不明輕重致爾。如世傳「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虞舜)、親嘗湯藥(前漢文帝)、嚙指痛心(曾參)、單衣順母(周閔損)、為親負米(周仲由)、賣身葬父(漢董永)、鹿乳奉親(周剡子)、行傭供母(後漢江革)、枳橘遺親(後漢陸績)、乳姑不怠(唐唐夫人)、恣蚊飽血(晉吳猛)、臥冰求鯉(晉王祥)、為母埋兒(漢郭巨)、搤虎救親(晉楊香)、棄官尋母(宋朱壽昌)、嘗糞憂心(南齊庾黔婁)、戲彩娛親(周老萊子)、拾椹供親(漢蔡順)、扇枕溫衾(後漢黃香)、湧泉躍鯉(漢姜詩)、聞雷泣墓(魏王裒)、刻木事親(漢丁蘭)、哭竹生筍(晉孟宗)、滌親溺器(宋黃庭堅)(注九)。

    旨在勉天下人盡孝,以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徒遭風木之痛,追悔無已,而好事之徒,以為其事難行,不合人性,竟信口雌黃,棄而不顧,殊不知是實不明讀書貴在取其英華,而非效其形式。果以形式為尚,則天下可讀之書寡矣,可法之象鮮矣。蓋二十四孝為自來所難能可貴者,原屬罕見,境界至高,本非常人可及,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若似是而非,不明究裏,陡降水準,以迎低俗,則物慾橫流之今日,孝道爭能重振!頃有人疑岳母不識字,安能為子刺字?孔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注一○)其斯之謂歟!豈非此類浮說漫語之流布!

    參、志既確立,終身以之

    夫志既立,有所嚮往,自能發憤精進,不為物移。典型在昔,足資取法。如孔子不得其位,無以行道,雖周遊列國,困厄接踵,然其一本初衷,未嘗少懈,縱匡邑遘暴,全無所懼,而言: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世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予何(注一一)!

    適宋遇險,乃曰: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注一二)?

    其無憂無懼,洋溢無限信心。孟子說大人則藐之,即所遇不合,仍倡仁義之說為己任,慨然而言: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注一三)?

    表現何等氣魄,能不令人肅然起敬!太史公為李陵辯誣,不幸下蠶室,受腐刑,可謂慘矣,然猶自勉以:

    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注一四)。

    終成史記,傳世無窮。鄭玄遭黨錮之禍,然不縈懷,遍注群經,使今、古文融於一爐,終成一代大儒。韓愈不畏流俗,文以載道,以復古為革命,而得以「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注一五)。曾國藩置身軍旅數十載,夷險一節,未嘗一日廢書不觀,立德、立功、立言皆備,其子紀澤受其教,折衝樽俎,亦多可觀。凡此皆志立於先,生死以之,致有此大成就,為世所景仰;反之,渾渾噩噩,言不顧行,則聖言嘉謨,於彼何有哉!果真如斯,則國力之不衰,幾希!曾國藩曰:

    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健康。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注一六)。

    道出個中意涵,好自咀嚼,自能養得一點春意,充滿無限生機。

    肆、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聖人之教,千言萬語,無不責之於己,而後及之於人。試觀孔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注一七)。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注一八)。

    茍正其身矣,於從政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注一九)!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注二○)。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注二一)。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注二二)。

    無不嚴責於己,薄責於人。世或以此乃儒家所專,是實大謬不然。清儒章學誠曰:

    諸子百家,不衷大道。其所以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則以本原所出,皆不外於《周官》之典守。其支離而不合道者,師失官守,末流之學,各以私意恣其說爾,非于先王之道全無所得,而自樹一家之學也(注二三)。

    其說平允,饒富情理,宜乎〈漢志〉曰:

    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注二四)。

    進言之,身為執政者,能「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求諸史冊,得二人焉:一為秦穆公、一為越句踐。

    秦、晉殽之戰,穆公不聽蹇叔、百里奚之諫,慘遭敗績;二次交鋒,秦反克晉,穆公發表誓師詞,坦言前次失利,責在於己,引古語云:「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唯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注二五)於焉太史公載之於〈秦本紀〉,以彰其賢:

    乃誓於軍曰:「嗟!士卒!聽無嘩,余誓告汝。古之人,謀黃髮番番,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謀,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余過(注二六)。

    穆公行己有恥,勇於負責,故日後躋身五霸,豈徒然哉!吳、越世仇,二次交戰,句踐見敗,說於國人曰: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注二七)!

    其不卸責,不諉過,故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卒復其國,稱霸南中。
               
    春秋無義戰,竊以秦穆、句踐為說,非尚窮兵黷武,殺人盈野,旨在指陳為政者須有擔當,知恥知病,求新求變,方能振奮民氣,積極為雄,進而蔚成風氣,莫之能侮,誠如韓愈曰:「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注二八),執政者果能如斯,自易忍辱受謗,唯公益是圖,然則流風所及,漸成氣候,家國安有不興之理!
           
    伍、結語

    曾國藩曰:「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注二九)人皆欲金丹,不知金丹即立志,曾氏之語,啟迪良多,足資取用,以為南針。志既立,不為富貴淫,不為貧賤移,不為威武屈,自能頂天立地,俯仰無愧,何須待文王而後興?故我人毋須質疑中華文化之價值,但問自心能體認力行否?能,則國力振興有日;否,則覆轍重蹈,悲劇勢將重演,何異俗儒之空談陽明,而不知其精神之所在!

    附注:

    注一 見〈教條示龍場諸生〉、《陽明全書》、卷二六、頁五。「四部備要」。臺北市: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五年三月臺一版。下同。

    注二 見〈述而〉、《論語注疏》、卷七、頁六○。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四十九年一月再版。下同。

    注三 見〈盡心〉上、《孟子注疏》卷一三下、頁二四○。臺北市:藝文印書館。下同。同注一二。〈述而〉、卷七、頁六三。             
 
    注四 同注三。〈公孫丑〉上、卷三上、頁五六。

    注五 見〈太史公自序〉、《史記會注考證》、卷一三○、頁一三六九。臺北市:宏業書局。民國六十一年三月出版。下同。

    注六 見〈鄭玄列傳〉、《後漢書集解》、卷三五,頁四三五。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四十四年出版。

    注七 見〈答李翊書〉、《韓昌黎全集》、卷一六、頁一一。「四部備要」。臺北市: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五年三月臺一版。下同。

    注八 〈曾國藩列傳〉、《清史稿》、卷四○五、頁一一九一八。台北市:洪氏出版社。民國七十年八月一日初版。

    注九 見《日記故事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六年汲古書院《和刻本類書集成》第三輯。民國七十九年。

    注一○ 同注二。〈陽貨〉、卷一七,頁一五七。

    注一一 同注二。〈子罕〉、卷九,頁七七。

    注一二 同注二。〈述而〉、卷七,頁六二。

    注一三 同注三。〈公孫丑〉下、卷四下,頁八五。

    注一四 同注五。〈太史公自序〉、卷一三○,頁一三七二。

    注一五 〈潮州韓文公廟碑〉、《東坡後集》、卷一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