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台湾专题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论长城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center>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论文</center>
<center>(2004年10月)</center>

    一个民族,能够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修筑长城,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一个民族,在两千二百年前就完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将四分五裂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成中央集权的大国,此后虽有几次变态分裂,但其常态始终是统一的,特别是实现政治格局上的统一,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是在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锤炼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既是一种精神力量,又是一种物质力量。这种精神的和物质的力量是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对祖国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创造的汇聚,是一种强大的合力。这种合力又表现为一种整体观念,大一统思想,表现为国家的统一性和中华民族面临侵略时的一致性,从而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

    本文围绕长城与多元一体的大中华格局形成的关系,特别是长城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与大家交流,并愿听方家批评指正。

<center>一、长城是中华民族“仁爱”精神的体现</center>
    长城最初出现在春秋时代的楚、齐两国,后来,秦、魏、燕、赵等国也都筑过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打败其它六国,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秦统一天下后,北方戎狄渐强,经常南下骚扰。于是秦将原来燕、赵、秦三国旧有的长城加以改造、扩建,北方才出现了第一条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史称秦始皇长城。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1]

    万里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仁爱”的精神。“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品格、道德和风尚。“仁爱”是一种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本质。“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有: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博大宽容、互助互爱的友好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2]。其中,博大宽容、互助互爱的“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本色。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孟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孔孟倡导“仁爱”,认为“仁爱”在人是作人之本,在国是立国之本。一个人,必须有爱人之心;一个国家,必须施仁政。

    儒家“仁爱”的学说,倡导人民中的互助互爱精神,是实现民族凝聚力的首要条件。孔子提倡的“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的本质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礼记》有:“仁以爱之”[3]。孟子也说“仁者爱人”[4]。孟子把“仁爱”的儒家学说推广到治国施政当中,提倡治国要实行“仁政”,认为“仁者得天下”。儒家提倡的“仁爱”学说,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反对社会中的压迫与欺凌,反对民族间的歧视,反对暴力苛政,反对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等等的不平等现象。主张人类群体中的友爱精神、互助精神、团结精神,从而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中国,“仁爱”精神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三皇,都具有博大的仁爱胸怀。到了春秋时代,孔子把中国古代关于“仁”的思想与“爱”联系在一起,明确“仁”即“爱人”,提出“仁爱”学说,要求人们崇尚“仁爱”。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待,四海一家。我们知道,墨子的主张和孔子的主张有许多不同,可是在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这一点上,却是完全相同的。墨子在其《墨子·兼爱》中这样阐述自己的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贱。……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儒墨两家在主张“仁爱”上的一致性,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博采诸家之长,也是多源一体的,历经多代选择而后成,所谓“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尚人爱是带有人类共同之爱的思想或道德……它对团结群众,凝聚民心,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起过巨大作用的。这是因为,如果承认中国历史上家国同构这个事实,并且从促进民族融合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就应该承认尚仁爱思想有助于增强国家内部和民族间的凝聚力”[5]。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为凝聚国家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山河破碎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的观念,经过儒家的提倡和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的社会心理习惯,形成民族的思维定势、行为规范。因此,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要发掘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凝聚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只有一个追求和平的民族,最不愿意打仗的民族才会克服艰难险阻,修筑万里长城,来捍卫国土的安宁,家园的平静、人民的幸福。倡导“仁爱”,热爱和平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思想基础。有了思想基础,才能创造追求和平的条件,从而和平才能得以实现。长城使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分界区由无序化变成有序化,使两种带有很强冲突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协调起来,使经常发生战乱的交战区变成减少战争的缓冲区。没有了战争,对抗变成了对话;没有了经济上的掠夺,掠夺财富变成了和平贸易往来。

    我国疆域辽阔,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在这片土地上,汉族和少数民族,在相邻地区交错杂居,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由于各民族所居住地区的经济地理条件不同,形成了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一般而言,汉族地区气候温和,宜于农耕生产;北方民族地区气候恶劣,宜于粗放牧业。这种各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为他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经济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本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畜牧业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必需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盐茶等等,不得不依赖中原的农业民族。中原地区的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少数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战争掠夺,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

    几千年来,各民族间相互交往的历史充分说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满足经济上的需要。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补充,边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补充,各自都不能互相缺少,从而联结成一个互相依赖的经济整体。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把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形成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十分牢固的基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就是由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的。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打打和和、和和打打,最终是打不散,离不开。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联系越来越紧密,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合到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内聚力量,最终结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6]。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兴盛起来,战乱停止了,社会就会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以明代马市为例,隆庆五年(1571)之后,长城内外各族人民,特别是蒙汉两族人民“交易不绝”、“东至海冶,西尽甘州,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7]。“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8]。北部长城汉蒙两族相邻地区出现“烽火不惊,三军宴眠,边圄之民,室家相保,农狎二野,商贾夜行”[9]的和平景象。从宣府大同,直到甘肃一线,不动干戈达二十年之久。“由上谷至河湟万里,居如渚,行如家,举沙碛而尽黍苗矣。”[10]战祸平息之后,“自虏款贡以来,八年于兹,朝廷无北顾之忧,战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钱粮无浩繁之费”[11]。直到明朝末年,“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12]。在和平的环境中,社会安定,民族和睦,人民乐业。这种和平的贸易往来,就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融合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贸易往来促进文化往来,文化往来促进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力越强,民族的凝聚力也就越强。

<center>二、长城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化身</center>
    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多种表现,爱国主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从爱家乡爱乡亲推及、延伸出来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对家乡的爱必然会扩展、延伸为对祖国的爱。为祖国、民族的利益而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由爱乡亲推及爱民族,由爱家乡推及爱祖国,从而使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凝聚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凡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内部的凝聚力、亲和力都是很强的,其凝聚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爱国。国家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领地空间,爱国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本能。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有个形成发展过程,它的内容不断更新,思想境界不断提高,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的一种凝聚力,激励人民为捍卫国家民族而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保障之一,也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内容。

    爱国主义的含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爱祖国和爱中华民族。爱祖国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中国,维护祖国的统一,关心祖国的现在和未来,为祖国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爱?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