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台湾专题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时代性


<center>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论文</center>
<center>(2004年10月)</center>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这个大题目,我已接触思考了很多年,但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这次,我将自己思考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请予指正。    

<center>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时代性</center>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审查:哪些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传统文化应加以保留,哪些能促进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应加以发扬?哪些阻碍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应加以否定?要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回答清楚,什么是现代化?或者说现代化的具体标准是什么?什么是传统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要明确回答这些问题,又必须先弄清楚,这是什么时代的现代化?什么时代的传统文化?因为现代化和传统文化都有它的时代性。在不同时代的现代化有不同的标准,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也有不同的内涵。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化,实际上指的是工业时代的现代化,而现在历史已进一步向前发展了,已进入了信息时代。有些人为了区别信息时代和工业时代的不同现代化,就提出了所谓“后现代化”的概念,以便和现今通常所说的“现代化”相区别。但显然这种用词是不恰当的,今天称信息时代的现代化为“后现代化”,那么将来历史再发展,进入一个更新的时代,我们该称之为什么呢?难道称之为“后后现代化”?我认为与其称之为“后现代化”,不如称之为信息时代的现代化,以与工业时代的现代化相区别。或者称工业时代的现代化为二十世纪的现代化,称信息时代的现代化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

    总之,我认为我们当前面对的已是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或者说是21世纪的现代化。我们不能再以工业时代的现代化或者二十世纪的现代化来作为鉴别我们传统文化是否适应现代化的标准,不同的现代化有不同的要求。 

    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时代性,不同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同的内涵。二十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十九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很大的不同。二十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已融入了很多新的内涵,扬弃了很多旧的文化。在中国大陆,马克思主义如今已成为大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十九世纪这还是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以外的异质文化。在中国台湾西方文化如今也已有相当部分成为台湾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十九世纪的台湾,西方文化对台湾而言也还是一种异质文化。如今已融入台湾的传统文化之中。我认为目前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时,往往讨论的不是二十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十九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是宋明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汉唐时期的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化。孰不知这些古代文化在长期传承中已有了很大的变异,有些被扬弃了,有些被传承下来了,有些在传承中有了变异,有些当时的异质文化在不同时期融入了进来。因此,我们再以十九世纪及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来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显然是不行的,是无法正确处理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   

<center>二、历史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center>
    历史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发展的,有时当初被我们否定的,如今却会回归,重新被肯定。所以,面对不同的现代化取舍我们的传统文化时,就会有不同的做法。 

    例如就农业而言,当初为了农业现代化,要大力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广泛采用化肥、农药。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发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绿色食品问题。现在就要求尽可能防止农产品受到化肥、农药的污染,要保持其自然生态。这就给农业经营方式、食品标准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如果再要按过去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来发展今天的农业,就违反今天现代化的要求了,所以,人的观念也要随之而变化。

    又如过去由于工业现代化的要求,大量农业人口从农村集中到城市,构建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甚至一些统计数字常以城市人口的增加作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但随着交通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很多人已没有必要集中到一个地点办公,也没有必要集中居住在城市中,虽然这在目前还是少数,但已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按着别人走过的路,先集中再分散呢?还是现在就按照信息时代现代化的要求来进行,不再去反复呢?

    再以服装而言,上一世纪中期,很多人曾流行过穿化纤产品,它便宜而且挺括。但才过了多少年,西方又开始流行穿棉布产品,而抛弃化纤衣服了。我们是否还要大力生产化纤产品,然后再抛弃它呢?

    一切都在变化中,我们是迎头赶上?还是步步紧跟?这值得我们深思的。这还是仅就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方式而言,就人际关系、行为规范而言。不同时代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也在不断变化。

    妇女在20世纪初的口号是“走出家庭”,在现今,国外妇女却又大批地走回家庭。这是反映不同时代的要求?还是不同国家的要求?在未来,家庭生活的模式究竟应该如何?人际关系应该如何?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同时,目前在中国大陆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把子女的求学,放到了家庭生活的第一位,不惜重金投资,不惜全力陪伴。这似乎并非西方国家普遍所有的现象。这种“一切为子女”的人际关系观念,在未来现代化中将是如何变化发展?也值得我们研究的。
中国是传统的尊老社会,但渐渐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新型的养老院,出现了雇人代养父母,亲子之情已经逐渐淡化。这与“一切为子女”恰巧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我不知道这是现代化的必然?还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反复?一个插曲?

    又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字,在二十世纪曾一度沸沸扬扬,认为汉字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巨大障碍,是中国人落后的重要原因,宣扬要废除汉字,要用拼音文字来替代汉字。但到20世纪末期,却又证明了汉字有巨大的优越性,它比世界各国文字都简约,汉语在理解和运用概念上占优势,汉字最适用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开始出现全球汉字热,可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对汉字的运用却出现了比运用外语差的现象,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同时,这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对汉字从否定到重新肯定的过程。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曾普遍认为是应该被打倒的对象。“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五·四”时期盛行一时,即使到了20世纪中叶,儒家学说在中国大陆也一直被视为是封建文化的代表,应该予以否定。但到了20世纪后期,却又逐渐得到人们的重新评价,认为儒家所宣扬的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是可取的,是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是属于人类文化的宝库,这也经过了一个反复过程。

    又如中国的哲学、自然科学。在20世纪相当一个时期中,不少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无科学,德先生是从国外请来的。但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却证明了中国历史上有科学,中国的科学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从二十世纪晚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一致称赞中国科学,包括中国科学中的一些理论、思想方法,都认为对现代世界科学的发展有巨大价值。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曾一度被贬为唯心的、腐朽的,现今也被世界学者重新肯定。结果一直认为德先生是从外国请来的,中国本身没有,过了半个世纪却发现,中国自己就有德先生,也走了个反复的过程。    

<center>三、对这些现象必须深思</center>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这种反复太多了。这大概有三种情况。

    第一,本不该否定,却被否定了,以后的发展更证明了当初否定的错误。

    第二,其中有些该否定,有些不该否定,否定过头了,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了出去。现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发展,该否定的还得否定,该肯定的就应该区别开来,不能再否定。

    第三,从当时对当时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当时否定是对的,但从现今对新的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看,现今又不该被否定了,要重新肯定过去的做法。

    这就给我们几点启示:

    第一,我们审查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认真区别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千万不能把精华当糟粕给否定了,反把糟粕当精华肯定了,并将其奉为瑰宝。例如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实质上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却一度成为制定国策的依据。

    第二,我们一定要向前看、向远看,不要跟着别人走过的路,亦步亦趋。人家由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不能不走一些弯路。但我们却可以吸取人家的教训,避免再走弯路。以21世纪的最新现代化的标准来重新衡量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些精神文化的东西否定了还可以重新捡起来,有些物质文化的东西,破坏了就无恢复了。例如在20世纪早中期,我们破坏了多少古城、古建筑、古遗址,当时认为这是现代化所必需的。但到20世纪后半期又认识到这些古城、古建筑、古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又要恢复保护。但已经破坏的能恢复得起来么?即使重建也已不是原来的,而是假的了。

    第三,要求我们学者有一定的科学预见性。当然人们不大容易预见到未来的现代化会提出一些什么新的要求,会否定一些原来被否定的事。但历史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是存在的。学者应该依据历史发展的规律,提出一些有一定的预见性的建议。事实上在很多问题上,一些有远见的学者也依据自己的预见提醒过我们,但当时我们往往因一些短视、一些冲动,未能接受这些预告。这也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总之,我们必须认清我们所面对的是21世纪的现代化,20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再停留在20世纪的现代化、19世纪的传统文化上讨论问题了。没有对新的21世纪的现代化的真正理解,没有对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变革的认真估价,是没有办法讨论现代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21世纪现代化的很多情况刚刚向我们展示,我们还不可能全部了解,这就更要求我们在这新时代到来之际审慎,再审慎。

    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回顾人类文明所走过的道路,不能不深思。当初我们曾经热血沸腾过,曾经激烈争论过,甚至为之抛头颅、洒鲜血斗争过。但从今天反思,我们做了多少无谓劳动?经过了多少曲折反复?当然其中有些?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