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学习贯彻"十一五"规划专题 > 领会与解读


科学发展观领航发展新纪元


    编者按:本篇文章虽然是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解读,但对于我们学习了解《“十一五”规划纲要》有很重要的帮助,故编入此栏目中,以作说明。

    跨入“十一五”,中国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纪元。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一系列关乎中国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需要新的解答。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科学家杨春贵告诉记者:“历史一再证明,中国经济社会每一次大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每一次新的飞跃,都离不开指导思想上的创新与突破。正是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战略思想。”

    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情况比较相似,主要是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积累的新经验,并在对前人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科学总结和集成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认为,科学发展观是要在统筹兼顾中达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是我们在“发展”问题上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它包含了三个重要理念:一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是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而我们强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所谓“又快又好”,一是指发展的速度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避免走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老路;二是指快速发展要与平稳发展相统一,避免大起大落、经济波动过大而造成重大损失;三是指经济快速发展要与加大社会建设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统一,以解决经济、社会“一腿长一腿短”等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准确认识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专家们认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是我国发展指导思想上的新起点。辽宁省省长张文岳在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指出,“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从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看,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体现了从直接向间接、从微观向宏观、从经济管理向经济社会管理的转变。规划不仅注意研究和把握经济全球化进程、科技进步的趋势、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脉络,研究和把握了国内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关系变化以及这种演变趋势对中长期发展的影响,也研究和把握如何通过规划引导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以及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优化和制定兼顾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的思路及政策。规划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增强了新的发展动力,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运用了新的发展手段,确定了新的发展眼光,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是谋划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指南,是动员和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主任马凯说,党的十六大明确了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阶段性目标: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经过3个五年规划的努力。因此,“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发展既要承继好前一阶段良好的发展势头,又要为后十年的发展打好基础。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起点。一组宏观统计数字显示,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中国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1万元;财政收入增加到3万多亿元。马凯评价说:“从经济发展周期看,从‘十五’中期开始,我国彻底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在这新一轮的增长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部分产业低水平盲目扩张、生产能力过剩等不良后果,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很可能显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十五”时期,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了一个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入世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空间,国内产业也经受住初步的竞争和考验,获得了有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居世界第3位,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2位。马凯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受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在加大。“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国入世后主要产业和产品的过渡期将结束。为此,我们必须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我国全面开放条件下谋划发展的能力,妥善应对扩大开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又要充分考虑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考虑到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风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指导思想

    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也是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考察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能否抓住这个“黄金发展期”,成功度过“矛盾凸显期”,关系着国家发展停滞或全面升级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指出,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不仅仅是“十一五”发展的主旋律,而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指导思想。

    专家认为,从国内外形势发展看,未来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

    面对沉重的发展任务,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资源瓶颈、环境容量的制约日益凸显,对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比如,我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为4.4%,而当年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铝材、水泥,却分别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和40%。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拥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新增量的多数都依赖进口,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低水平利用比较严重。在环境方面,我国整体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重大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环保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稳定的新因素。

    ——利益调节、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繁重。随着中国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如何“切蛋糕”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加剧,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社会冲突频频爆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统计显示,全国还有几千万城乡人口生活困难,用以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5。

    ——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外部风险日渐增多。发达国家在科技等方面的领先优势继续对中国构成竞争压力。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达70%,外贸波动可能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对中国经济增长构成制约,如我国60%的铜精矿、50%以上的氧化铝、40%的石油、30%以上的铅精矿都来自进口。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贸易摩擦可能对中国一些产业造成冲击,2005年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和投机资本的冲击,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构成威胁。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发展的良好机遇: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十一五”期间,中央确定的各项战略新举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6年一开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就呈现出健康繁荣的气象。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部署正在加紧细化和落实,反哺三农、财政倾斜将为广大农村注入新鲜血液;公务员制度、文化体制等攻坚改革进入操作阶段,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扫除;就业、社保、扶贫、环保、教育、卫生等关系民生的领域新举迭出,弱势群体受到更多关爱;各地纷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规划“十一五”发展蓝图,推动发展模式转变……这些战略新举的贯彻落实,必将推动整个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发展质量的提升,并使群众从发展中受益。

    ——中国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时期,有利于经济较快增长。“十五”末,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扩大服务消费的需求强劲,必然会拉动消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投资的惯性阶段、消费的升级阶段与固定资产的更新阶段,这些都将成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动力。他说,目前最重要的是加紧经济体制改革与技术升级换代的步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两个不变”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马凯解释说,这“两个不变”:一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不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需不会大减;二是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的趋势不变,国际区域合作加强,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发展空间。

    王伟光指出:“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国内外环境中,要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和较快的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而我们社会?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