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学习贯彻"十一五"规划专题 > 领会与解读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


    编者按:本篇文章虽然是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解读,但对于我们学习了解《“十一五”规划纲要》有很重要的帮助,故编入此栏目中,以作说明。

    新的起点,新的机遇。“十一五”时期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央确立的未来五年的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我们将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目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来抓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社会正在形成同心协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氛围。

    全国现有66万个行政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差别很大,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认为,农业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三农”问题,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发展方略上,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方针上,实施“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杜青林强调说,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农民利益。

    杜青林指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来开展。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农业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抓好战略性大事入手,强化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认为,我们必须探索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一要坚持村镇规划先行。近年来,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民收入增加,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盖房的又一次热潮。但是村镇建设无序,建房杂乱散、住房反复拆建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不利于农村的长期发展。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搞好村镇建设改造规划,在具体实施时要依据当地农民的意愿,加强政策引导,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不能一哄而上。二要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和农民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孟建柱说,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又是受益主体,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光靠农民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倾斜,扩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一方面要增加投入总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各方面农村建设资金,统筹使用,发挥整体效益。同时要改进农村建设的投资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实物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三要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孟建柱说,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的全部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集中群众的智慧,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不急于求成、不强迫命令、不负债建设、不搞形式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切实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目标和检验的标准,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树。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书记曹伯纯就此分析指出,从广西实际看,当前新农村建设首先要从基础抓起,包括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基础产业发展,培育特色经济,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抓农民基本素质的提高,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特色产业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在具体工作上,要突出抓好“三化五建六新”。所谓“三化”,就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大力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壮大县乡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所谓“五建”,就是抓好路水电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学校、幼儿园和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广播电视电讯设施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设施建设,抓好村屯卫生站(所)等卫生设施建设,抓好房屋和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建设。所谓“六新”,就是培育新经济、新生活、新风尚、新村貌、新机制和新农民。

    加快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近年来城镇化加快发展,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加快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强调,城镇化是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调整变化的过程,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过程,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同步富裕的过程。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重城市建设、轻农村发展的做法。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不同地区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小城镇发展的研究,有重点地发展一批具有特色、有助于农村人口转移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小城镇。

    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正确处理城市繁荣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全国重点城镇的建设,要立足于壮大经济基础和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对非农产业与人口的吸纳能力和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创造了辉煌“十五”的广西,迈入了经济发展由艰难爬坡阶段向经济起飞的重要转变时期,为“十一五”期间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十一五”乃至今后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曹伯纯认为,必须从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自觉遵循科学发展观所贯穿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调整发展战略,完善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后劲,不断开辟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新境界,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解决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经济不平衡,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必然选择。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认为,“十一五”期间,应从三个方面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在发展模式上,由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用科技和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源消耗,建立环境代价最小、最珍爱环境的社会体系,实现由环境污染激化社会矛盾向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的转变。二是在空间布局上,将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相统一,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三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坚决完成“十一五”环保任务。这三者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区域环境就能承载更大的经济规模,环境保护的压力也相应减轻;实现了区域布局上的调整,能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变,提高国家环境安全的保障程度;加强了环境保护,也能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区域结构的优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的一项共同任务,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环保工作,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积极促进发展模式转变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周生贤对环境保护的新任务进行了实实在在的解读:

    首先,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以人为本在环保领域的集中体现;其次,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将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今后5年~15年,污染压力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始终是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的主要领域。将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是因为喝上干净的水,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权益;而且相对其他污染因素,水污染问题又最为突出、最为紧迫。

    周生贤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环保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积极的环境目标可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但脱离实际的环境目标就是“空中楼阁”,结果会让人民群众丧失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信心,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各个方面的因素,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社会需求与经济承受能力相一致,坚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与改善环境质量的长期性相统一。

    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这是一个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水平相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目标,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目标,也是一个必须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因而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目标。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决心、人民的意志和时代的要求。

    农村环保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要求着力解决土壤、农业和村镇污水、垃圾污染,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环境整洁。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要?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