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学习贯彻"十一五"规划专题 > 重点关注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姚本棠:关于高中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部署,从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个省开始实验。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问题与挑战陆续“浮出水面”。积极寻求应对办法已成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与存在问题

  通过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例如: 新的教育理念顺势深入人心;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得到验证;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和开发;新的学校文化开始形成。

  虽然课程改革的理念、想法很好,但是由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源于国外,改革的实施是以行政方式、自上而下推进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不充分,配套措施、培训、资金等方面跟不上,而且课程改革又在多个领域、多个侧面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在实施中存在不少的问题,行政管理部门、校长、教师对当前推行课程改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均不太满意,从而对改革最终能否成功表示怀疑。

  (一)高考制度是课程改革的瓶颈。

  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好的,方向是对的,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听到最多的意见是:“课改要成功,关键看高考制度,考试制度不变,课改难行”。确实就目前中国的国情而言,高考仍然是选拔人才较好的方法,高考是关系到学生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很多时候,社会上乃至教育行政领导,还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好坏与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不得不把眼睛盯在学生分数上进行竞争,升学率仍然是悬在老师头上的一把“剑”,学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此情况下,催生了新一轮课改的“怪胎”:教师一边应付上头推行课程改革,一边仍按“老方法”教学,“换汤不换药”,尽管换了教材和增加了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但老师依然采取了应试战术;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存在观望,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动作迟缓;学校为了保持升学率,在“以考定教”的思维模式下,高中课改流于形式,例如教师在开设选修课的时候,一般就以高考相关的内容为主题,从而使选修课变为必修课的延伸,达不到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目的。不少学校对课改的原则是在原有的教学中尽量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如果高考选拔方式不变,高中课改难于有效进行。

  (二)教师的素质不适应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使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师队伍怎样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道难题。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师要实施“创新教学”,但是,目前从事课改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成才的,多数教师习惯了多年形成的讲授系统知识的教学方式,同时,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的评价和专业发展的内涵出现了偏差,教师的创新能力未能有效地发挥和得到充分的肯定,致使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部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知识结构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满足新课程所需综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较高要求。另外,新课程的实施还需要为教师创设更为宽松的环境,形成引导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激励机制,现在这种宽松的环境和激励机制远未形成。新教材给教师大量自由裁量权,许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和农村教师感到无从下手,难以适应。教师的培训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但力度不够,而且往往是重形式轻实质,重理论轻实践,参加培训的教师重考勤轻实效。培训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

  因此,由于教师的素质不适应课改的要求以及培训跟不上,使得许多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了偏差。如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对立起来,把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对立起来,把因材施教与整体发展对立起来。追求形式,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教师指导作用弱化,“探究”“合作”学习泛化,“启发式”教学简单化,“活动”无效化的现象。

  (三)配套保障措施难以落实。

  教学用房、设备设施严重不足。例如,近两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扩招1.4万人,再加上新课程实施,部分学科的实验量和实验内容较旧教材增加了三倍左右,几乎所有学校的教学用房和实验室都不足,特别是理化生实验室严重不足。其他各地反映,实验设备、电教设备、网络设施的数量不足或配置偏低。教学用房和设备设施严重不足难以适应技术课程的开设和走班制的需要。对于农村学校差距更大。

  班额过大。长期以来班额过大使得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实施新课程后,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而目前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使得要缩小班额并不现实。另外通用技术课的教师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选修的要求,只能进行选修课的合并、归类和变通。

  教材滞后。据很多任课教师反映新教材知识结构零乱,缺乏系统性,各科的内容衔接不够,令一些新教师不知如何下手。教材出版时间滞后,差错很多,教材和教辅用书不配套,教辅用书很多是旧瓶装新酒,教材广度和考试不统一。面对新教材,有的地方出现了“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的问题。有的家长甚至认为,使用新教材后并没有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本质上的提高。

  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学校图书资料数量不足,内容陈旧,结构单一,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低,不能满足探究性学习的需要,甚至不能完成某些单元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管理的难度增大。

  目前,各个学校都处在转轨时期,既有参加3+x高考方案的高三年级,还有参加课改的高一、高二年级,前后差别很大,不仅各级教研部门的工作跟不上,学校的管理也感到吃力。另外选修课、学分制和走班制都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问题。
 
  (五)教师负担过重。

  在课程改革和应试教育的双重要求下,教师感觉压力很大。教师编制严重不足,特别是通用技术课的教师难寻。现在选修课的模块大大多于必修课的模块,使教师的教授工作量大大增加,每节课都要填写繁琐的评价表,每周每月要评。另外教师既要上课改课,又要抓考试,感到压力很大,他们甚至认为目前教师的压力是解放以来最大的。

  (六)评估体系没有建立。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学行为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尤其是对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尚无完整的评价方案。现在的评价体系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七)改革外部气氛营造缺乏力度。

  当前社会各界对新课程改革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还是很低,家长对课改的理解也远远不够,学校在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的活动中,难以得到各类机构的支持,社会舆论尚未形成有利于课改健康发展的氛围。

  二、建议

  (一)提高认识,稳妥推进。

  改革的理念是好的,改革的方向符合时代要求和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虽然说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一时还难以完全达到,但标准不能降低,要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方向不能动摇。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积极应对。同时要处理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相对于原来的课程必然有重大创新和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课程革命。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要小心谨慎。教育的对象是人,课程改革不能采用高歌猛进、急于求成的方式,而是要冷静细心,稳扎稳打,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二)改革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重视改革措施的配套,课改要与高考改革配套进行,对试点地区给予高考独立命题的权力,让他们能结合课改,对考试制度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要加大高考改革的力度,对考试的理念、考核的内容、实施的形式和录取的方式进行改革,使其与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相衔接和贯通,高考方案应切实体现课改的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适当加大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题目比例,给高中教学树立正确的导向,提高高中课改积极性。对高考改革方案要广泛地调研,充分地论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听取来自中学教学一线的意见,并汇同专家观点,尽量使高考更好地适应、推动新课程改革。此外,还要呼吁高校也积极参与到高中课改中来,使高校与高中教育形成衔接,大量整体素质高、学有专长的学生能够考上高校,形成的良好的导向。同时要改革中学的教学环境,逐步把学校从“升学率”这唯一标准中“松绑”出来,逐步使中学对学生的评价记录成为高校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

  (三)建立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

  要加强领导与指导,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保证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有序进行。改革是政府行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争取政府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和支持,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政策的研究与配套环节。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要重视发挥教育督导部门的作用,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课改的督导作为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落实。要建立具体的新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核心保障作用,及时对学校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估。建立建全专家咨询系统,建立专业指导队伍,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和专业指导。完善决策机制,教材的选用、考试评价等实验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政策问题,要广泛提取听取各方面意见,科学分析,充分论证。要加强普通高中教研网的建设,发挥其业务指导作用。

  (四)加大投入。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拟定新课程设备设施、课程资源的配套计划,增加经费投入,加快开发课程资源,为新课程提供物质保障。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专项研究、实验推进等各项工作。

  (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碰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是很正常的,关键要让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加大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既要进行理论培训,促进观念转变,更要进行学科培训,使教师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把课改前后的优势进行整合,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形式要多样化,注重?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