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学习贯彻“十一五”规划建议 > 辉煌成就


“十五”期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取得丰硕成果



    10月8日上午10时,国家林业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我国“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十五”建设成就及“十一五”建设初步构想,有关官员表示,“十五”期间,我国林业建设以全面启动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核心,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内容,以生态建设状况已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为标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北工程有效地遏制了三北地区生态恶化趋势 

    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在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重大决策,开创了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先河,标志着我国林业建设开始步入木材生产与生态建设并重的新阶段。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地跨我国13个省(区、市),总面积40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27年来,三北工程累计造林2500多万公顷,有效地遏制了三北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稳固和拓宽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优化和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为我国生态建设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做出了突出贡献。 

    明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三北四期工程建设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围绕国家林业局党组提出的“相持阶段”实施“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区域林业发展战略,三北工程“十一五”期间的基本思路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更新改造与完善提高,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十一五”期间三北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造林77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58万公顷,封沙(山)育林429万公顷,飞播造林种草88万公顷。并集中力量抓好20个重点项目和15个综合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森林生态体系,培植一批辐射、带动整体工程建设的示范样板。 

    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具体包括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和平原绿化工程等5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建设范围包括31个省(区、市)的1500多个县(市、区、旗),是我国启动实施较早的林业重点工程。 

    截止目前,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340.9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5.18万公顷,飞播造林14.33万公顷,封山育林191.40万公顷;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20.95万公顷。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据最新调查结果,长江、珠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0.53%和39.91%,比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了3.3和4.89个百分点。据《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2003年),全国11条大江大河流域土壤流失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其中长江、淮河流域土壤流失量下降了50%左右,黄河、珠江、钱塘江等流域下降了30%。 

    长江等防护林工程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建设了一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基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大批农户通过直接参加工程建设和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走上致富路。 

    根据工程规划,“十一五”期间,5个防护林工程的建设任务为:人工造林342.66万公顷,封山育林305.5万公顷,飞播造林36.6万公顷,低效林改造547.76万公顷。“十一五”期间的林业工作将突出工程特色抓建设,强化重点区域,建设亮点工程。 

    1、突出沿海一条线,建设绿色万里海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 

    2、突出三峡库区,确保长江上中游生态安全。要以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工程为依托,加强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确保长江中上游主要湖库地区生态安全。 

    3、突出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及沿线地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要在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基础上,将“南水北调源头及沿线”绿化作为重点建设,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4、突出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建设“两湖”绿色屏障。要将洞庭湖、鄱阳湖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加快湖库周围防护林体系建设,确保长江中游主要湖库地区生态安全。 

    5、突出石漠化地区,让干石山重披绿装。要加强西南石漠化地区的治理力度,加快封山育林,推广多种建设与治理模式,使干石山尽快恢复植被。 

    6、突出粮食主产区,为高标准农田构筑高标准的绿色屏障。要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我国粮食主产区作为平原绿化的主战场,加强村屯四旁植树,强化生态文明村建设,主动为标准农田配置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土地沙化56年来首次实现逆转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措施更加有力,效果更加明显,各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以大工程带动了治沙工作的大发展。 

    一是全国土地沙化自建国56年来首次实现了逆转,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沙区生态建设状况已从治理小于破坏进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二是2002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防沙治沙法》,防沙治沙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三是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第一个《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沙化土地实现了按规划、有步骤、成规模治理;四是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新时期防沙治沙工作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以及若干扶持政策,防沙治沙思路实现了战略调整;五是中国首个碳汇项目在防沙治沙领域启动实施,我国生态产品市场逐步实现了国际化;六是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组织授予国家林业局周生贤局长“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这是该组织自成立以来首次为政府主管部门颁奖,中国履约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公认。 

    京津工程是防沙治沙的骨干工程,该工程截至2005年6月底,国家累计投资172亿元,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172万公顷,占国家累计下达计划任务的93.26%。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近三成;沙尘天气大幅度减少和减弱,据监测,2004年北京地区有13次大风过程,但真正形成沙尘天气的只有3次,较往年明显减少;空气质量也明显好转,2004年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达标天数由98年的27.4%提高到62%,增幅高达34.6%;水土流失面积、主要河流、水库泥沙输入量均有明显减少,密云水库每年减少泥沙入库量达104万吨;农牧民增收显著增加,1622万农牧民在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与2000年相比,2004年农牧民人均增加收入1080元;干部群众生态道德意识明显提高,一种爱绿、护绿、增绿的生态文明氛围已初步形成。 

    “十一五”防沙治沙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110万公顷,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部门将加大依法治沙力度。进一步完善与《防沙治沙法》配套的规章制度,加强防沙治沙执法体系建设,充实执法监管力量;全面落实《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任务;积极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推进科学治沙;大力发展沙产业,科学合理利用沙区资源,把防沙治沙同农牧民脱贫致富,调整沙区产业结构,发展沙区经济结合起来。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