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民进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人民政协报》整版报道民进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如果要列一个民进教育家的名单,那将是一个长长的、难以罗列完全的教育家名单。从民进的领导人马叙伦、叶圣陶、许嘉璐、车向忱、林汉达、吴贻芳,到老一辈的教育家傅任敢、吴研因、辛安亭、顾黄初、霍懋征、赵宪初、方明、俞子夷、吴若安、陈一百、张志公、段力佩、吕敬先、董纯才、王企贤、朱有迴、陈孝禅、郄禄和、孟雁君、张光樱、郝守本、邱光、叶上雄、刘运来、俞旭初等,再到现在活跃在教育舞台的中青年教育学者庞丽娟、周洪宇、张志勇、王兰、吴正宪、李镇西、蓝继红、胡卫、霍力岩、程方平、项贤明、肖川、万玮、吴国平等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仅选择部分民进领导人和会员代表做一些个案的分析与介绍。
马叙伦: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
马叙伦(1885—1970)先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诗人和书法家。
马叙伦曾经分别在小学、中学、大学任过教,做过校长、教育厅长、教育部次长及代理教育总长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了第一任教育部部长和第一任高等教育部部长。
1949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马叙伦对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总任务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于如何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如何从各级学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到制度层面进行彻底、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很短的时间,一批新型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民族学院和工农速成中学兴建起来,一批工农干部及优秀产业工人被选拔到学校深造,开办了大量工人补习学校,开展了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加强师资培训,解决师资缺乏的困难,发展中等技术教育,以适应经济建设的急需。
在政务院领导下,马叙伦主持和参加了新学制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他根据当时国家建设实际需要,研究、吸收了我国教育工作的经验,特别是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改革意见。1951年11月1日,政务院发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学制改正了原有学制的缺点,密切配合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地位、年限和互相衔接关系,做出了新的规定,铸造了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格局、框架。
作为民主党派的领导人,马叙伦教育的资政建言方面也有着特别的贡献,其中,高度重视师生健康问题和收回教育主权就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马叙伦了解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健康受到影响的情况后,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期间,他及时向毛泽东同志作了汇报。毛泽东旋即手书“健康第一”,接着,他又函示马叙伦:“各学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学习和开会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别待遇。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马叙伦和教育部的干部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六项改进措施:一是调整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的时间;二是减轻学生课业学习与社团活动的负担;三是改进学校卫生工作;四是注重体育、娱乐活动;五是改善学生伙食管理办法;六是学校经费的支配,应适当地照顾保健工作的需要。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政务院第93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
马叙伦对办学主权问题高度重视,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收回教育主权的愿望,即将外国教会学校和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收归国办,夺回长期为帝国主义国家和宗教势力所霸占的文化阵地。1950年9月25日,马叙伦代表教育部召见天主教罗马教会驻辅仁大学代表芮哥尼谈话,阐明新中国独立自主的教育政策,并义正辞严地驳斥了其诬蔑中国干涉宗教自由的谰言,谴责教会侵犯中国人民教育主权的行径。1951年1月,教育部召开“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会议”,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允许外国人在境内办学的方针。会后,有11所学校改为公办,9所学校改为中国教育工作者完全自办。在这场复杂而且政策性很强的斗争中,马叙伦既是建言谋策者,又是执行决策者,他准确地把握并坚决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和政务院确定的方针政策,对取得斗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马叙伦担任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部长的3年时间中,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状况,整个国家的教育机关和教育事业,已经是完全属于人民,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高潮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1952年12月,马叙伦改任高等教育部部长,集中领导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工作。担任高教部长后,他的重点工作是在院系调整的基础上,“着重改组旧的庞杂的大学,加强和增设工业高等学校,并适当地增设高等师范学校;对政法、财经各院采取适当集中”。经过半年多的工作,院系调整基本完成。我国的许多省份都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并设有工、农、医、师等专门学院;几所大学已改造成为多学科的工业大学;在高等工科院校中,基本建成机械、电机、土木、化工等主要工科专业比较齐全的系,设置了294种专业,其中工科137种。由此开始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比较配套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落后状况,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工程等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