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抗日救亡的光辉旗帜

  在位于辽宁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厅中,陈列着一面珍贵的旗帜——由东北民进组织创始人、著名抗日救国志士车向忱在西安创建的东北竞存中学校校旗。这面校旗长147厘米,宽80厘米,丝绸质地,原为白色,上面横向缝制“东北竞存中学校”几个大字。字是用黑色绸子剪成,用缝纫机缝制。白旗黑字,让人不禁想起东北的白山黑水。
  东北竞存中学校校旗是在抗战胜利后,由车向忱的夫人翟重光经过国统区带回东北并一直精心收藏的。1997年12月,“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新馆筹建期间,车向忱的儿子车树实将这面校旗捐献给纪念馆扩建办公室。2018年8月,东北竞存中学校校旗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历经风雨沧桑,这面光辉的旗帜见证了车向忱及该校师生为抗日救亡而英勇斗争的那段历史。
  热血育才 
  东北竞存中学校是在东北竞存小学的基础上建立的。无论是东北竞存小学还是东北竞存中学校,都与车向忱密不可分。
  车向忱,原名车庆和,辽宁省法库县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入中国大学哲学系,立下了艰苦实践,唤醒民众,改造社会的宏愿。大学毕业后,车向忱回到奉天,先后在沈阳省立第三中学、第一中学和东北大学附属中学任教。当时日本侵略者大量倾销日货,破坏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从1925年至1927年,车向忱奔走东北各地,创办了四所平民学校。1929年夏,他与阎宝航、张希尧等发起组织“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并被推举为主任干事、总干事(会长)。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爱国,提倡国货,创办平民夜校,并出版《常识半月刊》,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至1929年底,在城乡共办学240余所,遍及全省20余个县,对普及平民教育,提高工农文化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寻求抗日救亡的道路,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车向忱就含泪离开沈阳,离开家中怀孕四个月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奔赴北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9月27日,车向忱与在北平的东北知名人士高祟民、阎宝航、卢广绩、王化一等共同发起建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主要城镇及交通要道迅速被日本侵略者占领,3000万东北同胞流离失所。1935年8月,车向忱在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的感召下,应老朋友、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的邀请,从鸡公山来到西安。当时,数以千计的东北儿童跟随父母逃亡到西安。他们无家可回,无书可念,甚至沿街乞讨。车向忱目睹东北流浪儿童失家又失学,深感东北青少年求学问题迫在眉睫。他深深感到,必须教孩子们读书学习,让他们懂得救国救民、保家卫国的道理,将来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于是,车向忱将这些孩子们集中到自己的家中进行教学。虽然当时的设备十分简陋,但还是有20多个孩子来读书。几位东北同乡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高兴,有人还当起了义务教员。后来孩子多了,车向忱就产生了创办流亡子弟学校的想法。
  1936年4月,车向忱在西安东关索罗巷43号创办东北竞存小学,并担任校长。东北竞存小学专门招收东北流亡子弟及各地流浪孩子入学,校名暗含以竞争求生存,同日寇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寓意。车向忱借了几间旧房子,用身上仅有的两元钱购买教具,高低不齐的桌凳有的是从邻居那里借的,有的是用木板在土堆上搭起来的。
  东北竞存小学开学后,立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陕西地下党派去多名地下党员到校任教,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也经常为学校捐款。1936年8月,车向忱派郑辅廷等4位老师在东北军驻地西安城南王曲镇办起了东北竞存小学分校两个班。
  在车向忱带领下,东北竞存小学的孩子们积极参与西安的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他们高举象征白山黑水的校旗, 经常出现在西安街头、公园, 呼喊抗日口号, 高唱救亡歌曲, 演出各种自编的节目,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学校也迅速发展起来。
  抗日救国
  1937年2月,国民党军进驻西安市,对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进行阻挠和破坏。东北军此时正在东调,东北竞存小学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抉择。
  1937年3月,东北军调往安徽后,车向忱派妻子翟重光带领几名教师随东北军来到安徽蚌埠办起了东北竞存小学分校一所。由于学生增多,原有校舍狭小,1937年春,车向忱将学校由东关索罗巷迁到城内大南门里的韩湘子庙(原东北军东望小学校址)。
  1937年夏,东北竞存小学的学生即将毕业,车向忱开始为筹建中学部奔波。当时中共领导机关正在延安,听说车向忱正在筹建东北竞存中学校,便与他取得联系。按照周恩来的指示,红军西安办事处拿出300元资助筹建东北竞存中学校,并准备以后每个月资助300元。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开始,学校的师生们一致要求冲上前线抗日,打回老家去。
  1937年8月,在车向忱的组织下,东北竞存中学校建立。学校正式成立后,学生们按照车向忱笔体,用黑色绸子制成“东北竞存中学校”几个字缝制在一块白色绸子上。从此,这面校旗被学生们高高举起,在抗日救亡活动中迎风飘扬,成为东北竞存中学校的象征。
  在中共陕西地下党的支持下,学校在1937年秋季开学后,增设了中学部三个班,招收了200多名学生。课程除一般文化课外,还安排了抗日救亡理论、游击战术、军事训练等。1938年4月,车向忱在凤县银洞滩办起了东北竞存中学校农林班,学生30多人。同年,学校由西安迁到凤翔县,由延安“抗大”来的党员教师分别担任大队长、中队长, 继续带领学生开展军事训练。同时,车向忱还组织附近的农民开展军事操练, 培养抗日武装人才。
  在办学过程中,车向忱处处以“抗日军政大学”为精神榜样, 多次到八路军办事处参观求教,东北竞存中学校“团结、创造、耐苦、奋斗”八字校训就是他参照抗大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而制定的。在谈到学校的办学模式时,他说:“就是要以抗战为前提, 把学校办成像安吴堡青训班那样抗大式的学校。”
  中国共产党对东北竞存中学校十分关怀、支持,车向忱也经常主动争取党的领导。凡是学校的各项重大决策,他总是首先征求竞存特支和地下党员的意见。这所学校的学生中,有中共地下党员,他们同其他地下党员一起进行抗日救国的工作,而学校的教育,更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当时学校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走出校门,用各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发群众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竞存”这所进步的革命学校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爱国热情、革命思想、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优秀人才。东北竞存中学校有百余名师生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数十人参加了八路军,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抗日骨干力量。《人民日报》记者曾撰文称,“其办学初衷,定为收容东北流浪青少年,培养打回老家去的新生力量……被誉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所领导的一所大型的革命学校’”。
  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刁难迫害,1944年秋季班学生毕业后,竞存高中停办。抗战胜利后,竞存中学于1946年6月停办,小学则交给当地乡村。
  光辉旗帜
  如今,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这面写着“东北竞存中学校”大字的光辉旗帜,以它静寂的姿态,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时间的流逝使校旗已经褪色泛黄,旗身有许多小裂缝,左下角有几处较大的破损。然而,破损的是物质,永恒的是信念。这面象征着东北白山黑水的旗帜,见证了东北抗日救亡志士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是无数爱国志士救国图存光辉业绩的体现。它带着历史厚度,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风雨无阻,坚毅前行。
  (2023年12期) 

  


      作者:□孟 悦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