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朱鸿的心

 
  作家简介
  朱鸿,散文作家。民进陕西省委会原副主委,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长安笔会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出版作品三十余种,作品录用于中学语文教科书和高职语文教科书,见诸语文试卷,入选百余种散文选集。代表作有《夹缝中的历史》《人生的爱与智》《长安是中国的心》《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吾情若蓝》等。获首届冰心散文奖、第二届老舍散文奖和首届陕西图书奖等。
  内容简介
  《长安是中国的心》是一部系统性叙述长安的散文集,凡黄土、山、原、川、河、池、宫室、帝陵、王墓、道观、佛庙、大雁塔、小雁塔、碑林、城墙、钟楼、鼓楼、门、道、路、街、巷、大学、花木、粮、菜、鸟类、节日、陶器、刻石,尽在其中。106篇作品,涉及地理、建筑、宗教、艺术、民俗。义理与考据相融,思今与追古并行,意远情真,辞丰言简。
  大约十年前,朱鸿请我和文学界的几位朋友游走长安,一路上指指点点、如数家珍。黄昏,我们来到终南山下一个农家小院。小院挂满玲珑剔透的葡萄,洋溢着葡萄的香。那天傍晚一盘葡萄、一杯清茶、一轮弯月,朱鸿,依然滔滔不绝地说着长安。我知道朱鸿爱长安,爱得有点走火入魔。《长安是中国的心》就是他走火入魔的“产物”。
  《长安是中国的心》曾是我的枕边书,侃侃而谈、鲜活生动的描述,带着我穿越长安的灵山秀水陵原川台;循循善诱、引经据典的梳理,带着我探究长安的寺庙塔楼大街小巷。随着书我感受着这颗中国心的律动,这颗心的生生不息,这颗心的沧桑、雍容与华贵。
  中国有一颗别样的心,他的名字叫长安;长安有一颗守望的心,他的名字叫朱鸿。他用心丈量这片热土,将热情、温情、激情注入这片山水,就有了这本别具特色、别具风采、别具一格的《长安是中国的心》。他多少年如一日,聚焦长安,用心守望、用心研读、用心透析、用心提炼、用心表达。用心良苦,真是别有一番“用心”在书中。这颗心温润,有着浓浓的不了情;这颗心执着,有着不舍的追寻;这颗心充满了爱,洋溢着深深的眷恋。这本书是回望过去、关照今天的西安历史文化的科普导读;是寻山问水悟道、走街串巷问踪的旅游指南;还是读者抚摸这颗中国心的精致美文。
  严谨的研究与生动鲜活的描述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使这本书既有烟火气,又有书卷气,知识性、学理性、可读性的结合,使这本书好读、耐读。说到这里,我就想到那个风霜雨雪中、炎炎烈日下坚持田野考察的朱鸿;想起夜半孤灯,引经据典、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朱鸿;想起那个瘦小单薄、志向恢宏的朱鸿;想起那个有时生愣蹭倔、目中无人的朱鸿。
  多年前,我给陕西师大出版总社社庆题过一句话:文章千古, 笔墨春秋。朱鸿的文章在追求千古,朱鸿的笔墨在书写春秋。祝贺朱鸿!
  精彩书摘
  黄 土
  凌云御风以俯察西安,会发现这个城完全立于黄土之上,甚至黄土包围着西安。
  平常会忽略黄土对西安的意义,因为出巷上街,所见是草木,是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是华灯,是流水一般的汽车。然而离城而去,远一点环视,便会看到凡西安的建筑是尽由黄土支撑的。
  西安依龙首原营造。龙首原属于黄土的堆积,地势壮阔,地貌雄奇,可惜人类的活动——一个伟大的城的存在与持续扩充,已经把它的高岸与低谷拉平了,甚至把它遮蔽了,包裹了,黄土也内敛着,萎缩着,遂难免感受到城在龙首原之上。不过看一看乐游原的残坡剩陂,看一看正受到改变的少陵原和神禾原,还有也在遭掘的白鹿原,尤其是看一看暴露在外的黄土的立面和斜面,便可以想象这座城确实踞于黄土之中,甚至它就是黄土的变形。
  实际上两千余年前的汉长安城,一千余年前的唐长安城,都作黄土之间。那时候,材料单一,城与黄土的关系密切之极。也许长安城就是艺术化或灵魂化的黄土,遂能漂亮地还原于黄土。
  在地球北部的几个大陆都有黄土分布,不过中国黄土分布广,厚度大,覆盖连续,层序完整,为世界第一。它基本上处于北纬30°至49°之间。中国黄土呈东西向,大约铺排于昆仑山、秦岭和泰山一线的北侧。西北可达天山,东北可达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
  中国黄土以面积5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最为典型,也最具研究价值。其西起祁连山,东至太行山,北发阴山,南抵秦岭。浅的数米、数十米,深的一百余米、两百余米。深之至极,在泾河与洛河一带。这里位于黄河的中游。黄河经黄土高原而流,给这里的黄土赋予了神性。夕阳所照,黄土高原的气象便尽显洪荒和浑朴。风走过它的塬、梁、峁、壑,千里呼啸,万里回应,禽息兽匿,人谁不敬畏!
  西安所拥的黄土,或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所拥的黄土,也属于黄土高原的范畴,不过这里的黄土自有其特殊性。秦岭流出数水注渭河,渭河灌黄河。这一片黄土便发于渭河以南,止于秦岭以北。此地谓之关中,苏秦赞之为天府,东方朔颂之为陆海。形胜之地,遂一再立国作都。这里的黄土细腻、疏松,具绸缎一般的触觉和蜂蜜一般的视觉。
  大约2300年以前就有中国人注意到黄土,但对它的研究却由西方的地质学家发轫,随之中国的地质学家也孜孜以求,大有作为。这些黄土是从何处来的呢?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里海以东有浩瀚的沙漠,一旦气流上升,它便会携带粉尘颗粒进入高空,并为西风环流系统所容纳,接着随西风带向东南飘移,至东经100°以东骤然沉降。260万年的堆积及其种种化学反应,遂为黄土。东经100°以东,恰恰就从祁连山一带开始。之所以黄土高原的黄土十分发达,也许是西风带让随它飘移的粉尘颗粒总是在这里集中垂落所导致的吧!
  有地质学家认为,黄土高原是古土壤与黄土累加起来的,因为它们相互叠压数十次,应该是260万年以来,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气候暖湿与气候干冷周期性回旋的结果。黄土夹缝还藏有几十种古脊椎动物的化石,其属于第四纪。显然,中国黄土是一部信息丰富的自然档案,凡地质学家、气候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都可以从中获取他们想要的自然演变的资讯。人类的活动也在黄土上留存着印痕,历史学家当然也颇感兴趣!
  中国农业之兴,全赖黄土,尤其是在黄河中游一带。黄土呈柱状节理发育,虽然久久沉积,但仍是疏松而散,其密布的间隙,如小孔和细管,使地下水分得以向地上浸淫。一般夏季多雨。当此之际,暖气流起于海上,并从岭南向大陆飘移。只要它遭遇冷气流,就会形成锋面雨带。在锋面雨带逾越秦岭的时候,恰恰是夏季,其雨便补充了关中及黄河两岸黄土的地下水分。黄土软,雨易渗,水分宜蓄。年年如此,岁岁如此,遂在上古就有部落于斯耕植。初民不用灌溉,打磨几件石器作工具就能播种和收获。合适生存,初民便越聚越多。
  神农氏曾经于斯指导初民种其粮,功莫大焉。有熊氏渐盛,其首领轩辕打败了炎帝,又打败了蚩尤,成为黄河中游一带部落联盟的共同领袖。会当非凡的蚯蚓出其土,显示土之德瑞,黄土为色,遂是黄龙,轩辕便任黄帝。黄帝发明频频,然而他仍不懈于教天下以稼穑。唐尧、虞舜、夏禹,皆据黄土高原开国成事,其经济所靠当然也是农业。
  当是时也,周人的后稷神秘下凡。他显然有耕植的天才,会相地以播百谷,部落之民也都向他学习。尧举后稷为农师,御内便得其利。舜也敬重他,封邰,今之陕西武功。周人以农业而强,迁豳,徙岐山之下,过渭河,进关中,平商之崇侯国,作丰邑,再作镐京,继续修德振兵,终于取商而代之。周人对农业的贡献是使稼穑有了规模,田有公田和私田。他们实行了井田制,把奴隶组织起来劳动。
  关中的黄土杂糅有大量的腐殖物,八水相绕,久有开垦,其粮遂常能丰收,上税缴赋甚多。司马迁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20世纪曾经有农业学家测量长安的黄土,发现这里的熟化层达50厘米至60厘米。如此之肥,完全可以让枯木发芽。这既有自然的作用,也有祖先世世代代劳动的作用。可惜一声风吹,上田便争盖房子以卖钱。真是罪孽啊,不肖子孙!
  中国文明被称为农业文明,以农业兴于黄河中游,又被称为黄河文明,很好。不过有时候,我会登临黄土之丘而坐,捧一把黄土想,中国黄土,世界尽重之,尤其农业以黄土所创,所以称中国文明为黄土文明不是更好吗?
  黄帝崩,葬于桥山,为黄陵。轩辕时代的历法,也为黄历。黄帝取黄土之色,是由于土出黄龙,表征了他的天子之德瑞。多少年以后,封建君主便以黄为色之正,为贵,乘黄屋,穿黄袍。黄成为专用,一旦士庶用之,就是僭越,有杀头的危险。高等和特权竟以黄得以体现,这应该出乎黄帝之所料。
  黄土融有矿物质,按一定的比例兑水和泥,抟之为坯,装窑而烧,遂成陶器。新石器时代属于氏族公社的半坡人便有陶钵以盛水,陶罐以储粟,陶哨以吹音。他们的陶盆多绘有鱼纹和鹿纹,可以使用,也可以欣赏。遗憾半坡人在年岁的循环往复之中走失了,否则中国文明将别有一番精彩。
  周人未必是半坡人的子孙,不过他们也掌握了用黄土制作陶器的工艺。营造宫室的板瓦便是由黄土烧出来的。秦人是周人中特殊的一支,建筑所用的水管,盖房子所用的筒瓦和条砖,都是陶器,也由黄土烧之。秦砖坚硬,我收藏有一块。
  汉人的领导多生楚国,然而居长安城便要用长安的黄土。未央宫有吉语的瓦,有草纹的砖,无不是黄土所烧。从汉陵所挖的各种各样的陶罐,造型大气,弧度流畅,当为艺术的精品,也是黄土所烧。我收藏有五个陶罐,击之皆发声洪亮。陪葬的陶器颇繁,不过我所好者唯陶罐。
  唐人的建筑壮丽之极,其瓦其砖,也还是黄土所烧。也许是石材增加了,唐砖不太大,唐瓦也不甚华,多用的是有莲花的一种瓦,证明了佛教已经确立并普及。
  依我的想象,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都以黄土为格调。它们雄霸的城墙是土夯的,宽阔的街道是土铺的,划地为坊,坊里的院墙和屋墙也是土筑的,即使墙有砖包,砖也是土烧的,进坊出坊的里巷闾路也由土垫。土净是黄土,经日之晒微微发白,一旦淋雨,便多少发黑。云散天晴,阳光透射,土皆变黄。长安城是皇城,也是黄城。生活在长安城,就是生活在黄城之中,也就是生活在自然之中。
  名家荐语
  邢小利:
  《长安是中国的心》这部著作,既是一部从历史、文化、地理、宗教、艺术、风俗诸方面对长安进行全方位叙写的带有学术性和工具性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意义上的著作:史实的叙述中带着感情的温度和现实的关怀,考据的辨析和陈述中透着鲜明的文化立场和价值指向。
  钟海波:
  《长安是中国的心》历时数年而成书,做到了义理与考据相融,思今与追古并行,融学理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意远情真,辞丰言简。集子从不同角度叙述和还原了长安的文化和历史,视野宏阔,信息丰富,文笔流畅,观点新颖,是一部经得起文学史检验的精品著作。
  张新科:
  这本书以开阔的视野反映长安文化的丰富内涵,是谓广度;以深邃的思想挖掘长安文化的价值意义,是谓深度;以真挚的情感探究长安文化的生命活力,是谓温度;以多样的笔墨描绘长安文化的无穷魅力,是谓美度。总之,有了上述四方面的特点,也就使作品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刘 宁:
  《长安是中国的心》里的长安不是某个时期的长安,而是朱鸿站在当下,以现代人眼光审视这座千年古都,因此是各种自然、人文、社会现实等多重视角叠加的长安。朱鸿的《长安是中国的心》等作品是当代长安志,在古今杂糅中彰显一位当代作家对古都的深厚情结。
  张艳茜:
  朱鸿以独特的视角,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审视着“长安”这座古都,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烟尘覆盖下,朱鸿努力为我们还原的接近真实的“长安”风貌。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无论从内容还是题材,朱鸿对这座城市倾注的饱满深情。可以说《长安是中国的心》,是朱鸿作为文学跋涉者写给“长安”的恋歌。

  (2024年2期) 


      作者:□薛保勤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