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云母溪

  有云母溪么?答案是肯定的。
  我说的云母溪,并非唐代诗人刘长卿“云母映溪水,溪流知几春”诗中描述的,那样无从考证;亦不是广东出罗浮山流入增城县境的,那里太过悠远;而是永州零陵区富家桥镇何仙姑村溯涧水而上、处半山腰的地方,才真真切切。
  这个云母溪,因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永州市文学艺术界的掌门人翼平先生。他老家就是何仙姑村罗家岭组的,多年来执着于何仙姑文化研究,欲把家乡打造成为文化旅游休闲基地。我不知道罗家岭背靠的那座大山叫什么,也不了解翼平先生何以将半山腰的老家这么命名,可云母溪就是这样叫起来了,而且叫得响当当的,令我和文学圈子的朋友们羡慕不已!
  云母溪近在咫尺,当然想去一睹风采。
  盛夏时节的某个下午,我应约同几位文友,驱车赶往云母溪拜访翼平先生。
  车子刚过何仙观,便牵着幽碧的溪水,蜿蜒着上山。前面有岔路,往右则是罗家岭,溪流到此也基本断了。越往上,盘山公路越狭窄陡峭。前面山坡突兀处,有一爿瓦舍独倚树丛间。哦,这就是云母溪了?
  来这里拜访之前,我早已从媒体上获悉:在翼平先生的倡导下,由六位在家务农、打工返乡、城里下乡的亲人合股投资,并争取政策性资金,将位于半山腰海拔800米高的老家利用起来,拟建设“云母溪家庭农场”“云母溪高山民宿”“云母溪户外俱乐部”以及独具特色的“云母溪文化馆”,于2018年7月启动,精心打造一处文人向往的文化地标,让他们找到一个诗经般的精神家园。
  这条银灰色罗带似的水泥公路,径直挥向瓦舍前那窄窄的坪子上。打开车门,山下那种热气腾腾的感觉,却变得凉爽起来。翼平先生笑容满面地走过来迎接。抬头望去,坐落于斜坡高处的这爿瓦舍,皆被树木所包围,绿荫如盖,环境幽雅,唯有夏蝉在“知了,知了”地叫着。
  云母溪可真是文化范儿。
  高高矗立在坪子前的那块青石碑,首先映入眼帘。近看镌刻于石头正面的“云母溪”三个红色大字,为时任湖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王跃文题写,号称“永州第一刀”的彭庵酩先生雕刻。据翼平先生介绍,2020年6月中旬,王跃文同志带队来零陵区富家桥镇何仙姑村,走访对接贫困户,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王跃文、刘翼平、蒋炳忠组成的3人帮扶小组,以文学与文化的独特方式助力脱贫,建起了“云母溪高山图书馆”和文艺家采风创作基地。王跃文同志为“云母溪”题名,并授予“湖南文艺家采风基地”。
  跟老家四合院连起来,新修建了一座两层楼的木板青瓦房。外墙高处镶嵌了“仙姑故里·云母溪居”的名头,木门两边挂起了“何仙姑文化研究会”“云母溪高山图书馆”的金字招牌,左右两边除了“湖南文艺家采风基地”,还张挂“湖南作家网永州分站”“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何仙姑的传说(民间文学)”等牌匾。
  跨进老四合院,院落早已陈旧,门窗皆为原始的,窗格雕花虽残缺不全,可中间那只蝙蝠完好,展翅欲飞。堂屋摆着几张老式八仙桌和长条凳,想必过去为刘姓家族办酒席备用。院内有个不大的天井,青石铺就,古色古香。一只黄白相间的家猫,懒洋洋地躺卧地板上,似乎贪恋凉快。翼平先生居室设在书房后的一间木屋,简易木床上支起了透明蚊帐,旧式书案上摆放着台灯和笔记本电脑,条件十分简陋。正是在这个环境下,翼平先生创作了《仙姑八记》的诗书画作品,并吸引了本市一大批文人来云母溪开分赏会;同时他还以此为原创基地,写出好几组优秀诗作,如《云母溪风物记》《云母溪品竹》《云母溪的乡愁》等,不仅发表于《湖南日报》等,而且还被翻译推介到国外刊物。
  老屋的右后侧,有一片高耸入云的大乔木树,据说叫木荷,这一棵接一棵,绵延而上,粗大的树干长满了青苔。云母溪雨水频仍,空气湿润,即使这个酷热时节,老四合院门前还有丝丝缕缕的流水呢。站在这木荷树下,俯瞰着葱绿树枝掩映下的破旧瓦舍,虽参差堆叠,也称得上是一方幽静处所。毗邻木荷林的是刚种下的果园,还有竹篱围着、爬满南瓜藤的菜园,翼平先生年逾八旬的老母亲,正在园里采摘青菜,不禁令我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佳句来。
  倚着菜园的竹篱笆,小径通向陡坡处,左边是几丘碧绿的禾田,往前走则是被茅草覆盖的“Z”字形山路,朝长满竹子的山麓斜伸而下。翼平先生说,这里视野特别开阔,能望穿贤水河大峡谷,每天早上可以观看日出。他指着脚下这条近乎荒废的山路,说在未修通毛胚公路之前,父辈们就是从这里上下呢,你看有多艰难?当年到何仙观读小学,清早揣几个红薯下山,傍晚空着肚子爬上山来,这辈子都忘不了。
  忽然回头,太阳已悬挂在西边的山脊,一弯初月于淡淡的云翼里出没。落日的余晖,且将大峡谷那边山脉涌起的蘑菇云染成了金黄色。老四合院后背的大山顶上,有一团一团的降雨云朝头顶压过来,若不出意外,山雨将会来袭。
  晚餐设在老四合院的堂屋,桌上摆满杯碗,土菜土酒齐全。上午我还跟翼平先生提议,想从祁阳带点曲米鱼之类,他却说这里“山珍”应有尽有,包你们好口福。宾主落座,我们边吃边聊起云母溪与何仙姑。原来云母溪命名颇有文化底蕴:老四合院背后的这座大山叫柴君峰,据说山上出产一种云母石,所以又称为云母山。自云母山流下的进水、贤水又叫云母溪。相传吕洞宾取山里的云母粉,让何仙姑吃了后,身子越来越轻飘,竟在高山丛林间飞起来。说得神乎其神,令我惊叹不已。果然,一阵雷电响罢,屋背发出哗哗啦啦的声音,山雨真的来了。
  未等山雨停歇,即驱车返回。这爿瓦舍前的檐沟,还有绕过的涧谷,皆响起汩汩汩的水流声。下山这一路我在想,这云母溪呀,不但生云生雨,还生溪流,而今更赋予了新的含义!
  (2024年2期) 

  


      作者:□唐盛明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