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建立70岁以上老年人一小时救护圈

  据《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按照65周岁以上人口占比14%即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的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由于老年人群存在基础性疾病多、失能失智多、耗费社会资源多的特点,在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功能弱化及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但目前,我国各省市的应急救援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老年人健康照护还存在不足
  一方面,老年人社区健康照护内容和模式单一,内容侧重于单纯的疾病护理和家庭访视,不仅缺乏针对社区长期患病老年人的高质量、专科化的诊疗服务,而且缺乏针对不同老年人的个体化诊疗、护理、用药指导、心理疏导、精神调理、疼痛缓解等服务。另一方面,老年人社区健康照护管理的相应政策、法规及管理标准还不明确,尤其在大型三甲医院高水平医师院外执业制度、对患者健康状况评估、应急处理软硬件配备、健康教育及培训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的医疗安全风险。
  二、老年人应急救援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传统的社区老年人应急救护管理由于患者—社区—医院之间信息链严重缺失,导致存在紧急情况下呼叫反应时间较长、大型医院和社区医院缺乏需要急救患者的病史资料、非急危重症呼叫者占用大量院前急救医疗资源、急救系统确定伤病者位置困难等问题。社区在院前急救中的功能定位还需进一步明确和扩展,针对应急事件从预防、发生到妥善处理的各环节管理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与上级医院的信息化互通互联水平亟须提高,尤其是针对70岁以上老年人的应急救援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建立“70岁以上老年人一小时救护圈”,打造应急救援服务网络。为此,建议:
  一、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实现紧急救助
  构筑“一小时救护圈”,可以由当地政府协调卫健、医保、公安、民政等机构,在社区属地的大型综合医院建立“患者—社区—医院信息高速公路”,系统存储相应属地社区的70岁以上老年人的住址、联系方式、主要联系人、社区主管医师及病例资料,在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严重疾病时,相关责任主体能在一小时内,通过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实现快速响应、快速护送、快速医治。
  二、加强属地对基层诊疗机构的指导,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接诊能力
  由社区属地的二级以上医院牵头,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向社区派驻“首席医疗专家”,引导老年患者按照症状轻重分级接受治疗。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向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康复指导,完善急危重症的急救科普教育,增强老年人群体的自我救护意识,全力做好老年患者就医兜底工作。
  三、构建分级诊疗服务网络,加强分类管理
  以各市所辖区、县为单位,规划覆盖辖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内组建一个医联体(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或依托现有医联体将辖区内所有老年居民纳入管理。明确高水平三级医院作为医联体外部协作医院,建立对应转诊关系,畅通双向转诊机制,实现老年患者的基层首诊、有序转诊。由街道办事处(乡镇)牵头,为辖区内70岁以上老人根据身体状况分级建立健康档案,分为可以生活自理、基本可以生活自理、不能生活自理三级,并标明所患基础性疾病、常用药物等。
  四、打造信息沟通网络,形成信息互联
  充分利用属地大型综合医院“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消除“信息壁垒”,实现信息互联,如建立微信互助交流群。根据老年人需求,派发老年爱心呼叫装置、老年人视频监护装置,安装“急救一键通”电话;开展医疗专家定时定点巡诊活动;各级医疗机构提供24小时线上咨询用药指导,保持良好的医患沟通等。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民进河北省委会主委) 
  (2023年3期)

      作者:□张妹芝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