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梳子
1986年和1987年,在余杭良渚镇附近,考古人员接连挖掘出反山和瑶山两个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显贵者大墓和祭坛遗址,出土一千多件精美绝伦的玉礼器。这一石破天惊的考古大发现,轰动国内外。在这些玉礼器中,除古籍上有载的璧、琮、钺、璜等之外,还有许多不明名目者,考古人员只好依其外形,分别命名为半圆形器、圆柱形器、三叉形器、锥形器、冠状器等。
其中的玉冠状器,因其形如冠帽而命名。除了良渚反山、瑶山遗址之外,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类型的玉器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良渚文化大墓中多有出土。但因不清楚其用途,故一直称之为玉冠形器、玉冠状器,也有称玉倒梯形器的。“冠状器”“倒梯形器”云云,均依形而名,于史无征,说法固然形象,总觉不够严谨。一直到1999年7月浙江海盐县横港乡周家浜遗址一件玉背象牙梳的出土,才解开了冠状玉器的谜团:原来玉冠状器只是玉背象牙梳的一个部分,下部的象牙梳可能是因朽烂或丢失而不见了踪影。
后人由是得知,这种玉冠状器应该是一种镶嵌玉饰,这件玉梳背象牙梳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几千年的历史谜雾由此得以廓清。从此在一些著录中,就把玉冠状器改称“玉冠状梳背”了。不过也有一些顽固的,坚决不改,仍是坚称“玉冠状器”。
如今陈列在海盐县博物馆的这件玉背象牙梳是考古发掘出土的首件、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玉背象牙梳完整器。它的出现,明确解决了玉冠状饰的用途与定名问题,意义重大,毫无疑议地成为了海盐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不过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那柄象牙梳子。它的年代迄今已有近五千年左右,可能得算是比较早的考古发掘的梳子实物样本了。
据说在发掘时,这件玉背象牙梳出土于墓主人头颅下方,当时六根梳齿均已断裂,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其起出,并作了修复。整器呈倒梯形状,通高10.5厘米,玉背顶宽6.4厘米,象牙梳上宽4.7厘米,厚0.6厘米。冠状玉质梳背已沁为鸡骨白色,呈良渚文化神徽羽冠形态,下端呈凸榫状,嵌入象牙梳顶端的凹槽内,并用两枚销钉作固定。象牙梳上部正反两面阴刻席纹,下部切割打磨出6枚梳齿。令人惊异的是其制作工艺之精巧。玉冠状饰与梳齿的连接是通过榫卯结构实现的,玉冠状饰嵌于梳齿上的凹槽,再通过榫眼用铆钉固定,技巧之精妙,令人观止。
说良渚文化的玉冠状形梳背,其实只是个引子,主要想说说我们平日司空见惯的梳子。
说起来梳子也算是我们日常生活须臾离不开的用品,更况在现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人们对于仪表外形更其重视,很难想象一个人早起没有梳头洗脸就会蓬头垢面地出门。那么问题来了,梳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最早的梳子会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远古传说,梳子是由轩辕黄帝的王妃——方雷氏因受到鱼骨的启发而发明创造了梳子,因最初的梳子是用木头所制,故“梳”字也从木旁。传说固然缈茫,但恐怕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至少我们看鱼骨的形状,与梳子倒确实是有点像的。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最早的梳子乃是人的五指。原始人类蓬发遮脸,日常用手指将头发捋顺,恐怕是顺利成章的事。不要说远古,就是当下,当我们需要整理仪容而手边一时没有梳子时,不也是沾点水用手指来捋发的?古今同理。杜工部《春望》诗的末两句:“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个“搔”字,不也就是用手指抓挠头发么。
梳、篦统称为栉,成语有“栉风沐雨”“鳞次栉比”等,非常形象。梳乃指齿较疏者,原用作理顺发丝。篦则齿密一些,可用作除垢。从古到今,吟赞梳子的诗文不少。如晋人傅咸《栉赋》云:“我嘉兹栉,恶乱好理,一发不顺,实以为耻。”可见头发要理顺是基本的仪表要求,否则古人“实以为耻”。
梳篦不仅为日常实用,同时也插于发间,作为装饰。且古代不仅限于女性,男性亦视之为时尚。远古先民多用牙、骨、木或铜制作梳篦,迄秦代,已有漆绘各种生动人物于其上。唐宋时则兴以金、银和玉制梳,雕镂精致华丽,甚至镶嵌珠宝,故能保存至今者,洵属珍稀难得。
1959年山东宁阳县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一柄透雕象牙梳,呈长方形,长16.7厘米,有17个细密梳齿,顶端有三个圆形穿孔。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代骨梳,梳呈扁方形,线刻兽面纹,梳背正中刻一只小鸟。另有一件玉梳在梳背雕两只相向而立的鹦鹉,有15枚梳齿。湖北江陵出土秦代木质彩绘角抵梳,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湖北云梦雨台山楚墓出土一件竹梳,也作马蹄形,素面。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象牙梳篦也作马蹄形,长8.8厘米,宽5.9厘米,有梳齿20枚,细密均匀。魏晋南北朝时期梳篦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把手、梳背较厚,两面梳有精致图样,常见有人物、凤鸟、野兽及几何纹样。令人惊奇的是一种梳篦在宽度不到10厘米的木片上均匀分出一百多根梳齿,梳齿薄如纸片,在顶部接近梳背的地方整齐如一,其工艺之精湛可知。青海西宁出土一件北周时期象牙梳,梳背正反两面刻有形象逼真的对龙和对凤图案。隋唐五代时期梳篦形象有所变化,多做成梯形,多以牛角、象牙、玉制成,造型简单纹饰较少。插发用梳篦则较讲究,常以金银铜片制成,上饰精致华丽纹样。湖南长沙唐墓出土一件牛角梳,装饰金质梳背,上打凿精美的花鸟纹样。江苏扬州三元路唐墓出土一柄铜梳,梳背中央透雕对凤,四周围绕数层花边。江西彭泽县北宋易氏墓出土一件银梳,梳呈半圆形,长11厘米,梳背镂刻双狮戏球及缠枝花纹。宋代之后梳子形状趋于扁平,多为半月形。明清时期基本保持宋制,与汉唐形成鲜明对比。
1988年陕西咸阳国际机场贺若氏墓出土一件双鹊戏荷纹金梳背,堪称精美古梳之翘楚。梳背呈梯形,纯金底上为金筐的双鹊戏荷纹,其中还残存几粒青金石、绿松石宝钿;在没有宝钿的地方,填满金珠焊接而成的金粟,形成一种类似“鱼子底”的效果。梳背上原本接有象牙的梳齿,惜已残断不存。这样的金梳,在当年可算是最时髦的首饰,诗人们曾屡屡地提到。温庭筠《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遗址,仅有存者。偶成四十韵》中描写歌女舞伎的装束,就有“艳带画银络,宝梳金钿筐”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