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推荐阅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理论流变

发布时间:2018-05-07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放大

缩小

  三、结构主义之后的多元主体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结构主义理论模式逐渐式微, 新兴社会运动逐渐兴起, 并发展出特征明显的“多样性”理论诉求, 这种“多样性”也导致结构主义之后对统一主体的否定, 从而涌现出众多新的政治主体。在这种社会情境中, 女性、学生、青年、种族等以及其他边缘社会成员形成新的政治主体, 所以只定位于生产关系维度是不够的。人们不仅要从生产关系角度规定主体问题, 更要多方位对待, 以此规定不同主体的内涵与特征, 导致英国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不可避免地走向多元主体的模式。

  为了否定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在主体理论上的统一, 多元主体理论以“身份”与“主体”概念进行连接, 使前者依附后者, 以此强调社会主体的多元性与多变性。由于身份的不稳定, 其依附的主体也非固定存在, 要容纳多类属性, 从而成为一种被不断建构的动态社会存在, 具有开放、多样、异质、包容、多元等特征。霍尔认为, 身份表示一种社会结构位置, 是一种在话语实践过程中暂时建构出来的主体, 作为一种实践主体进行自我确认。可以看出, 同为建构主体, 结构主义认为是社会权力与意识形态建构了主体及其意识, 而多元主体论则认为主体是被“话语”所建构, 正是这些“话语”表达的观念与意义建构的某种主体立场, 包含多种社会阶层, 可容纳多重身份, “政治领导权可以建立在联结起来的一致利益上, 在其中参与者保持他们自己的身份, 道德和知识分子的领导权就需要被大多数参与者分享的全体‘观念’和‘价值’, 或者用我们自己的术语来说, 某些主体立场横贯了大量的阶层”[13](P72), 从而打破了以往一元性或者二元对峙的主体立场, 进入到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多元主体理论认为, 话语建构的主体既包含各种不同阶层的具体个体或具体身份, 即具体主体是多元的, 只是由于暂时利益才结合起来;同时, 某一具体个体又可以根据身份参与并代表各种主体立场, 话语建构的主体立场也具有多元性。结构主义之后的主体理论立足于阶级构成的差异性而非统一性, 关注主体的多元构成, 如此一来, 统一的主体理论就遭到彻底否定。

  既然主体是多元的, 那么如何形成一致的力量来反对资本主义呢?多元主体理论适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术语———“接合”, 以期揭示事物之间的外在联结。接合本质上就是事物之间的连接过程, 而不是事物的结合。这种创造与联结的基础不是客观的社会结构, 而是一种话语, 通过这种“话语”实现各种不同具体个体之间的联合, 从而“创造”出暂时的“主体”, 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话语生产出多样的“主体”。也就是说, 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多元主体理论逐渐开始具有一些后结构主义的特质, 由此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不再是被压迫阶级联合为统一主体进行的斗争过程, 而是一个在某种“关键时刻”创造斗争主体, 因此, 不是先在的主体在斗争, 而是政治斗争在不断生成“主体及其斗争”。在社会主义运动中, 这种多元主体理论并不完全站在工人阶级统一主体的立场去思考, 而是主张从差异性着手, 联合多种具体的个体身份去斗争, 这种差异间的联姻, 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外部联合, 基于不同具体主体的暂时利益而形成的一种“话语主体”, 将导致主体的反抗功能从实践层面逐渐转移到话语领域。

  这样一来, 他们就将社会主义斗争从现实实践范畴转移至话语符号范畴, 从政治经济批判转向话语霸权批判, 从工人阶级的现实主体转移到各阶层的话语主体, 从而逐渐远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与诉求。甚至在后马克思主义那里, 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斗争直接被归为“激进民主”的一种形式, 从而颠倒了社会主义运动与民主运动的关系, 在寻求反抗资本主义革命主体的过程中, 逐渐背离了工人阶级立场, 开始追求一种多元化的带有理想主义气质的“话语主体”革命。

作者:薛稷     责任编辑:刘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