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推荐阅读

网络时代“后真相”次生政治舆论的双重功能及其平衡策略

发布时间:2018-05-21  来源:探索

放大

缩小

  2“好的主观性”:“后真相”与次生政治舆论

  “后真相”“好的主观性”与次生政治舆论产生正向功能。“好的主观性”是指人们通过积极正向的情感与信念取代事实真相,形成良性、独立、自由、宽容的公共政治舆论。在公共政治舆论基础上形成的次生政治舆论是对公共政治舆论的补充和完善。应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逻辑构建。但现实比这复杂得多。理想构建的优势在于,通过理想塑造、改造现实,并为现实指出方向。理想不能全部实现,只能部分实现。理想秩序是公共政治舆论的首要目标,独立与自由是公共政治舆论的首要价值,也是次生政治舆论的首要价值。公共政治舆论和次生政治舆论是在公众之中形成的,而不是由外力造就的,其愿景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一过程中,次生政治舆论与公共权力也处于良好的互动状态,公共权力恪守宪法、法律和规则边界,并及时回应次生政治舆论,补正公共权力的公共德性,保障次生政治舆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2.1次生政治舆论对公共政治舆论的消解

  次生政治舆论对公共政治舆论的消解源于公共政治舆论的公正性缺失和公共政治舆论的主体性迷失。次生政治舆论呈现的是个体公正性,通过个体公正性代替客观存在的整体公正性。当公共政治舆论公正性缺失时,次生政治舆论的个体公正性就会取代公共政治舆论的整体公正性。不可否认的是,次生政治舆论一方面面临着多种困境,即在一个网络多元舆论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具有个体公正性,个体公正性的叠加会导致阿罗不可能定理困境、囚徒困境、“公地悲剧”。 即个体性意见加总并不会直接引发次生政治舆论;个体公正性不会产生共赢的次生政治舆论;个体公正性会使次生政治舆论和公共政治舆论生态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次生政治舆论面临着分流与回流,次生政治舆论的溢出效应会流向异质性“水潭”。这些异质性“水潭”既稀释和过滤了公共政治舆论的非公正性成分,也冲淡了公正性缺失的杂质。如此,通过情感与信念构建的次生政治舆论从回归主体性的角度来说,其本身是独立而自由的,对公共权力的约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公共舆论的主体性迷失源于外造公共政治舆论及其主导与控制。也就是说,公共政治舆论没有内在生成,公共舆论主体是被动而非主动的。主体性迷失表现在公共政治舆论是伪公共政治舆论而非真公共政治舆论。这与公共权力的滥用有关。公共权力的滥用,具有多种方式,诸如误导公共政治舆论,掩盖事实真相,或者人为制造舆论一致性而无视网络舆论多元性,或者对网络舆论缺少公正性治理。为了维护暂时的稳定忽视法治带来的长远性稳定,违法违规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性治理和选择性执法,对公共政治事件不是进行有效疏导化解矛盾而是人为制造新的矛盾。公共权力滥用的关键点在于,公共政治舆论是从外面制造出来的,而不是内在独立自主生成的。外造出来的舆论与个人的情感与信念产生认知鸿沟,促使个体情感和信念进行“叛逆性”反弹,进而形成次生政治舆论对外造公共政治舆论进行消解。次生政治舆论利用外造公共政治舆论的“政治正确”属性,消解外造公共舆论的伪“政治正确”属性,使“政治正确”属性回到公共政治舆论的正常轨道。

  2.2次生政治舆论对公共政治舆论的重构

  次生政治舆论对公共政治舆论的重构,源于公共政治舆论的失真。公共政治舆论的失真表现在失去主体性上。主体性体现在独立性、自由性和内生性。失真即公共政治舆论失去独立性。自由性由宪法和法律具体保障,因公共权力破坏宪法和法律使自由流于形式,或者使自由处于不可自由状态,使网络多元的健康或建设性的多元舆论演变为一元僵化舆论,深陷塔西佗陷阱,政治与社会双重互信遭到严重破坏。公共政治舆论难以在社会本身产生,或因内生性公共政治舆论被压制。人类的本性在于,人的情感是自然的,人的信念区别于动物。当公共政治舆论失真完全背离了人们的情感和信念时,人们就会用次生政治舆论重新构建公共政治舆论。通过次生政治舆论重构公共政治舆论,让公共政治舆论回归公共政治舆论的本来面目,次生政治舆论成为真公共政治舆论。真公共政治舆论具有独立性、自由性、内生性、多元性、制衡性,它源于个人的真实情感和信念,甚至源于建立在个人真实情感和信念基础上的谣言、偏见和意见。尽管次生政治舆论是对公共政治舆论失真的背离,但这并不等于说次生政治舆论本身就是真实的,也具有很大程度的失真性,甚至是以次生政治舆论的失真取代公共政治舆论的失真,因为“后真相”本身就是通过情感与信念取代事实真相。次生政治舆论重构公共政治舆论的优点在于,它源于社会,从社会中产生,对公共政治舆论具有制约和平衡的作用。

  2. 3次生政治舆论对公共政治舆论的修正

  公共政治舆论的泡沫化易于导致次生政治舆论。公共政治舆论以事实真相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事实真相,就没有公共政治舆论。如果公共政治舆论失去了事实真相的依托,公共政治舆论就会失去控制,产生公共政治舆论泡沫,引起人们对公共政治舆论的质疑。次生政治舆论既是对此种事实真相不清晰的公共政治舆论的反制,也是对此等公共政治舆论的去泡沫化。次生政治舆论去公共政治舆论的泡沫化,并不是去追求事实真相,而是让事实真相服从于个人情感和信念,当事实真相对个人情感和信念不相符合时,他们更愿意相信个人情感和信念,拒绝和回避事实真相,让情感与信念远离事实真相。或者说即使事实真相“错了”,意见、偏见、信念依然保持“政治正确”的状态。

  公共政治舆论也必须以政治事实真相为前提和基础,没有政治事实真相,或者人为掩盖事实真相,必然导致“小道消息流传”,甚至让谣言成为遥遥领先的预言,从而引发难以预测并具有政治风险的次生政治舆论。“小道消息”实则就是次生政治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小道消息的流传,是人们对公共权力缺少基本信任的表现,是塔西佗陷阱的再现,是对政治真相的情感和信念诉求,其目的不是回归政治事实真相,而是通过个人情感和信念构建政治事实真相的“幻像”。 次生舆论的政治“幻像”的辩证性在于,促使公共政治舆论回归政治事实真相,进而打破次生舆论的政治“幻像”。

  2.4次生政治舆论对公共政治舆论的转化

  公共政治舆论在对公共事件监督的过程中,又引发新的连锁性公共事件。新的连锁性公共事件又产生新的公共政治舆论,新的公共政治舆论又引发新的次生政治舆论。从现实来看,这往往与权力的集群性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一个腐败大案又引起一系列的腐败案件。从政治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当下热点事件中有一种舆论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一个地方曝出某个大丑闻后,这个地方常会连续性地曝出多起丑闻,可以称之为‘次生丑闻’”。“次生丑闻”主要有四种暴露的方式,即舆论监督“报复性”的曝光、媒体监督“顺带性”的曝光、地方政府错误的危机公关中引发的连锁丑闻、顺藤摸瓜式的“次生丑闻”。“当社会问题的曝光基本靠这样的‘顺带’和‘不小心暴露’,当我们的日常监督机制失效和失灵的时候,社会是非常危险的。”一个热点事件引发公共政治舆论,热点事件的背后,又引发多起事件,尽管具有小概率的特点,但会引起人们的持续连锁式愤怒,产生“次生丑闻”,“次生丑闻”转化为次生政治舆论,次生政治舆论进而转化为公共政治舆论,进而达到对公共权力监督的目的。但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以情感和信念为主导的次生政治舆论,产生了对公共权力的蔑视和憎恨,具有非理性监督的特点。

  2 .5次生政治舆论对公共政治舆论的取代

  次生政治舆论对公共政治舆论的取代,源于公共政治舆论是虚假或者伪公共舆论,不具备公共政治舆论的基本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次生政治舆论易于直接取代公共政治舆论。虚假的公共政治舆论既不是在公共政治事件中形成,也不是在公共政治事件中扩散。虚假的公共政治舆论或者是因为谣言的传播与扩散,引起社会的恐惧或恐慌;或者是信息来源单一,信息不对称;或者是个别组织或个人垄断了信息来源,传播对其有利的信息,屏蔽对其不利的信息;或者是人为地制造舆论,通过制造舆论掩盖事实真相;或者是通过超凡魅力的领袖把宣传当成公共政治舆论,代替社会本身内在产生的舆论,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时有发生。在网络“后真相”时代,类似的公共舆论不但难以满足人们的情感和信念要求,而且与人们的情感与信念相背离。更为主要的是,虚假的公共政治舆论与事实真相相比相去甚远,人们就会通过情感和信念选择,形成真实的次生政治舆论,通过次生政治舆论取代公共舆论,使次生政治舆论成为符合公共政治舆论的基本特性。

  次生政治舆论对公共政治舆论消解、重构、修正、转化和取代,其核心目的都是让公共政治舆论成为真正的公共政治舆论,让公共政治舆论成为对公共权力制约的、健康稳定的舆论力量,让公共权力归公共权力,让公共政治舆论归公共政治舆论,既让二者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又让二者保持良好的边界,使公共权力与公共政治舆论和谐共生。

作者:张爱军 秦小琪     责任编辑:刘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