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理论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8  来源:民进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会2017年课题招标成果

放大

缩小

  项目意义及研究内容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在新时期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意义,并着重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血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复兴已经成为当下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核心任务之一。

  本项目的研究正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展开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媒介及内容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公众的触媒习惯、平台以及内容偏好都在快速迭代。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要适应这一时代大潮,针对民主党派宣传工作的特性、民主党派人士的社会及文化特点,创新思路,拓宽视野,形成行之有效、符合实践需求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模式。鉴于此,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民主党派人士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和习惯进行初步的有限样本调查以及深度访谈,形成对针对民主党派人士的精准研究,在说明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尝试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利于在新媒体形式下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形式和内容。

  所谓新媒体环境,是指在移动互联终端及高速无线网络组合而成的环境中,媒体的形态逐步转变为自媒体为主要形态的富媒体内容平台,其受众也逐步圈层化和社交化。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触媒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在不断变化,基于移动终端的掌上阅读和社交圈内的分享式阅读成为基本触媒方式,而图文、视频及零碎化阅读成为新媒体环境的重要特征。新媒体环境不仅改变了信息技术,还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更为重要的是,碎片化和社交化的新媒体构成了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自媒体的滥觞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信息和新闻的垄断能力,文化和信息传播也完全打破了区域性限制,形成了跨区域、跨文化圈、跨信息形态的全面传播和沟通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不仅仅包括传统经典和文献的阅读,还包括基于音视频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化素材的接触和采纳。从内容和目标上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也不仅包括经典思想的传播,而是承载了核心传统价值观念的所有文化载体的传播,进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价值观念的接纳和体认,形成和构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信,从而通过发现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活力,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成为普世价值光谱中的中国色彩。

  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工作是一个全民性的长期工程。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受众,宣教方式和策略都应该有所差异。那么,针对具有良好文化素养、承担重要社会责任,对制度环境及国家发展有充分理解和认同的民主党派人士,应该如何展开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以此问题为焦点,课题组展开了以下四个步骤的研究和调查:

  第一阶段 现状调研:课题组就党派人士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意愿和途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度、新媒体环境下触媒习惯等四个核心问题展开标准化问卷调查。通过在线调查表形式针对民主党派人士展开定向调查。课题组搜集有效问卷143份,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联想集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单位。受访者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达到127名,其余全部受访者都获得了本科以上学位,其中73%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7%从事企业和行政管理工作。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受访对象中43%从事自然科学研究,28%从事社会科学研究,19%从事人文学科研究,其中68%从事的基础学科研究。94%的受访者是55岁以下的中青年,男性占比64%,女性占比为36%。受访者来自民盟、民进、九三学社、农工党、致公党等不同党派,加入党派的时间从3-12年不等,其中54%加入党派超过5年。受访对象中100%频繁使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并且通过移动信息端获取日常资讯。其中在过往的三年内,89%参与了2个以上的以文化和艺术、阅读及分享为主题的微信或QQ群,63%参与了5个以上的文化和艺术、阅读和分享为主题的微信或QQ群。其中42%曾经组织和参与组织过相关的微信群,6%开办和运维过以科普、优秀传统文化及艺术修养为主题的公众号或微博号。以上数据表明,此次调研一方面聚焦高学历党派人士,体现了多党派覆盖特征;另一方面说明新媒体环境下党派人士对社交性文化学习及艺术实践的参与度很高。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党派人士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学习意愿及途径的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 深度访谈:课题组成员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6位在职教师及5位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主旨是探讨民主党派人士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基本认识。访谈中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构成、当代意义、学习方式;党派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平台的可能性及形式;可能接受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方式;既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接触和学习方式。通过访谈,可以看到,党派人士以各种方式学习和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比例极高,所有访谈对象都以各种方式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并且主要依赖社交圈平台进行在线组织和学习。其中通过党派内部平台展开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比例相对而言就相对较低。更为重要的是,党派人士都意识到党派内部都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研究人士和著名学者,也认可通过党派平台展开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播和实践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简言之,第二阶段的研究明确党派人士对优秀传统文化及党派内部宣教的基本认识,并展开了具体解决方案的探讨;

  第三阶段 在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平台的研究:针对微信和QQ群中传统经典及传统艺术学习群,展开具体教学形式、活跃程度及成员构成的调研。通过对6个传统经典阅读群、1个国学教学群、3个传统艺术教学群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四个基本结论:其一,传统经典及艺术学习群在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中比较流行;其二,数量众多的在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存在着内容参差不齐、规模大小不一、活跃程度落差大等普遍现象;其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在线学习群体存在规模与活跃度、学习成效的相关性;其四,在线学习和交流群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在线宣讲和学习转化为具体的线下实践,很多在线学习和交流群体都逐步转向了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圈层模式:即核心圈层以线下学习的方式辐射更大规模的在线群体的学习和交流。这些结论对于基于党派资源和党派人士的在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宣教平台搭建及运用提供了完善的参照和借鉴;

  第四阶段 课题组主要成员组织了新媒体平台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群,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具体实施,围绕经典(《淮南子》)阅读、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推送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文章推送的基本形式,形成了37人构成的微信群,并组织定期的在线讨论与主题在线沙龙,邀请相关学者进行微课堂讲授。2017年10月起,尝试举办《淮南子》线下读书会,辐射线上阅读,并逐步开办以国学经典阅读为主题的公众号。通过在线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的学习群的建设和运维,尝试说明聚合党派资源、凝聚党派人士,展开具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一阶段得到的主要启示是:党派人士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拥有较为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高学历人士集中,完全可以开展更具深度和高度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和学习实践,从而成为从学术研究到精英共识、从深度体认到社会认同的连接,成为精英共识与大众认知之间的过渡阶段和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派平台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宣教有独特的价值,并且能够承担独特的功能。与此同时,民主党派作为具有一定特点的社会群体的组织,依赖其党派的内在机制和统战工作的基本资源配置,可以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互助学习及文化宣教活动,并逐步形成以民主党派平台为核心辐射社会文化传播和价值传播的外延功能。

  以上简要叙述了研究的意义和基本进展。随着项目研究告一段落,课题组在总结前一阶段具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具有一定普遍性和理论探讨价值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以下就重点问题的具体结论及具体实践思考进行简要说明。

作者:民进北京市委会课题组     责任编辑:吴桂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