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张志公先生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8-07-16  来源:人教网

放大

缩小

  “精要,好懂,有用”,人们习称“六字箴言”,说是“箴言”并不过分。

  志公先生从事语言学的研究,没有选择精深的理论钻研,他结合本职工作,面向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选择了一条很少有可能多获个人名位,却需要奋力开拓的道路,研究教学语法;而且执着求索,毕生以之,获得巨大的成就。

  20世纪50年代初,他还是个风度翩翩的青年学者,走进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担任汉语编辑室主任,肩负起领导编写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任。那时的汉语语法有几家学说,又多是以外国语法为基础的,不完全适用于汉语教学。编写中学汉语教材是前无古人的工作,首先要博采各家之长,研究制定一套体现汉语规律的语法体系。张公迎难而上。在他的主持下,通过反复协商和开会研究,得到叶圣陶、王力、吕叔湘、朱德熙诸先生的帮助,制定出各家都同意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学汉语课本就是根据这个体系编写的,后来汉语课本停用继而编写语文课本,也采用这个体系。近20年间,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80年代,在张公的主持下召开哈尔滨会议,对这个“暂拟系统”又进行了一次修订,成为“语法提要”,使之益趋完善。拨乱反正初期,在小平同志的关怀下,重新编写中小学各科教材。编辑人员集中在香山饭店工作,我和张公同室同窗,朝夕切磋。起草大纲的说明部分,张公时有神来之笔,令人叫绝。“精要,好懂,有用”这六个字就是他在那时提出的。我看,大家看,都认为十分精彩。我以为这六字箴言,不仅是过去17年间语法教学最简要而中肯的总结,而且反映张公研究教学语法的精髓所在。它将成为研究教学语法和进行语法教学的指针,今天适用,明天也将适用。

  一篇杂文的由来

  偏于看重自己所研究的专业,大学者也难免,张公不是如此,他没有门户之见。他从事语言教学的研究,同时非常重视文学教育。50年代编写文学、汉语分科教材时,两科虽然分设两个编辑室,工作在许多方面是一起做的。张公对文学教育深表赞同,而且积极关心和参与了创制大纲方案、选文、文字修改和注释等工作。后来,他根据自己的多年研究设计的一套语文教材,“文学鉴赏”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也一向重视语言教育,况且在语言学方面,张公应是我的老师,教材中的语言教学设计,一向是惟张公的马首是瞻的,其中有些语言教学的短文,或由他命题,或由他审改,还有的是他起草。有人说,张公是语言派,我是文学派,是误解。张公不仅重视文学教育,而且具有很浓的文学气质。他治学,是冷静的,抱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但他在生活中有时忽发奇想,颇有浪漫色彩。80年代,语文教坛从封闭才走向开放。就国内说,各地互相隔绝的小国寡民状态开始打破,大家迫切需要获知更多的信息,约请一些专业工作者讲演曾风行一时。张公和我跑了许多地方,讲演之余也小作游历。那时,烧香拜佛多了,在杭州见到灵隐寺香烟弥漫,善男信女纷纷顶礼的状况,我们不胜感慨。事后有一次谈天,张公激动地说:“前些时是砸个稀烂,现在又拜个头抢地。难道不是砸就是拜,在砸与拜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吗?”张公深刻和尖锐的高论给我很大启发,我终于据以写成一篇杂文《“砸”与“拜”》,那是1981年的事。我写杂文是从80年代初开头的。这是我开头的试笔中还算有些分量的一篇,那灵气是得自张公的。

作者:刘国正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