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郑振铎的民族气节

发布时间:2018-07-2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

  这天,郑振铎从外面回来,妻子高君箴发现他的脸色非常阴沉,郑振铎让妻子帮着整理穿戴行装,同时,翻箱倒柜地收拾起来。他把全部日记和重要文稿,托暨南大学的工友寄存到一位朋友家去。然后,把有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和书信等,统统投进了壁炉里烧毁;接着又用抹布清洗掉电话机旁边写的通讯地址。

  一切安排妥当,他才告诉妻子,白天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救亡协会成为分散的地下机关;《救亡日报》暂时停刊。最后,郑振铎神态严峻,只说了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便匆匆出了门,辗转上海各地,开始了地下抗日救亡运动。

  郑振铎平生最深恶痛绝的就是那些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每当听到原先的某某朋友或某某同事当了汉奸,总是气得牙齿咬得咯咯响。一次,一位当了汉奸的朋友来看望他,讨好地说,日本人很敬佩他,想请他出来主持某一方面的文化工作,并拿出一张数额很大的支票,说是一个叫清水的主持文化工作的日本人送给他的。

  郑振铎横眉冷对,当场把那张支票撕了粉碎,痛斥这个朋友,那个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郑振铎气了好几天,嘴里念叨着:“岂有此理!士可杀而不可辱。”朋友们都劝说日本人已经盯上他了,要处处小心。郑振铎立即更换了住处。

  几天后,郑振铎在中国书店意外地遇到了清水。当时,他正在书架前找书。清水进来后,先向书店伙计打听郑振铎来没来,说想见见面,随即亮明了身份。伙计机警地说:“郑先生好久没来了,可能出远门了。”清水不认识郑振铎,只看见旁边一个穿青布长衫的人在翻书,还以为也是书店伙计,并没在意。

  事后,郑振铎从内心感激书店的老板和伙计,他们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对遇到的种种危险,自己则泰然处之,以更加巧妙的方式和日寇做斗争。

作者:姜炳炎     责任编辑:于溯